晋朝那些事:昙花一现的太康之治野史趣闻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西塞山怀古》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感于西晋灭吴的历史所创作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家分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第二次统一(第一次为秦汉大统一)。完成这一伟业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是司马懿的长孙,也是司马昭的长子。那么无论是从家庭出身还是个人禀赋,都可以称得上那个时代的一流人物。这个司马炎,不但是知人善任,甚至可以说有雄才大略。《晋书》用了这么一句话来说他,“明达善谋,能断大事……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

晋武帝司马炎
积极作为,开创太康之治。
西晋立国之初,年富力强的司马炎意欲有所作为。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实行占田制,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 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因为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所以史称“太康之治”。也就是280年至289年,共计十年。太康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政治上无为而治: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用人方面采取了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的政策,采取了分封制度,并且在267年颁布实施了著名的法律制度《泰始律》,这些措施的施行对于西晋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使得司马炎统治时期的政治比较的清明。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招抚流民:晋武帝登基之后立即废除了已经不实用的屯田制,统一全国之后,280年司马炎颁布了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占田、课田令),西晋占田制的实行,使农民可以依法占有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
大力发展文化,重视人才,文化繁荣:太康年间,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生活有了好转。与此同时,晋武帝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时,盛行着一种被后人称颂的“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公元282年,洛阳的人们纷纷购买纸张,原来有一个名叫左思的文人,写了著名的《三都赋》,人们纷纷传抄,引起了纸张奇缺,纸价飞涨,“洛阳纸贵”从此便流传开去。太康时期,对人才也进行积极的保护,从而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使得太康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佳作与文化名人。
盛世危机,最终昙花一现。
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史书记载司马炎'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这就是著名的'羊车望幸'。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羊车望幸
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继而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晋军精锐被屠杀尽亡,西晋二世而亡。
本文作者:勤能补拙在于多学习(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