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文化与秦朝兴亡野史趣闻

2018-08-15 16:00:4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几个“尚武”的王朝之一,不可否认,秦人之所以能够经历百战、攻灭六国、统一天下,与当时秦朝浓厚的尚武氛围密不可分。秦因“武”而兴盛,也因“武”而衰落,可以说秦朝与“尚武”文化有着解不开的联系。

秦人早期与西北戎狄杂居,由山区而平原,由林牧而农耕,艰难地发展着有独自特色的经济文化。严酷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建国与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和其他部族为争夺生存空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戎狄强悍的民风对秦人产生了影响。也正因为“秦杂戎翟之俗”、“秦戎翟同俗”,东方诸国对秦人“夷翟遇之”,表现出很深的文化隔阂。这种情形也同时告诉我们,秦人与西方部族有共同的尚武倾向。商鞅推行新法,鼓励民众在战争中立功建业,就是这种尚武风气的反映。军功爵制的有效激励,使秦人在战场上勇于进取,终于使士兵个人成就富贵的“军功”凝聚为国家整体克敌制胜的“军功”。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的有关信息,也反映了秦民间意识的尚武倾向。《日书》甲种《生子》篇有通过生子时日预言其未来生活走向的简文。如:“壬辰生子,武而好衣剑”,“壬子生子,勇。”又如:“壬午生子,穀而武。”“甲午生子,武有力。”“丙寅生子,武以圣。”如此等等,足以说明秦国相当宽广的社会层面对“武”、“勇”的推重。

与社会崇尚武力的风气有关,秦国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力士。春秋时期有力士杜回,战国时期则有任鄙、乌获、孟说等。甚至连秦武王本人也崇尚武力,给予著名力士以特殊的地位和待遇。据说他亲自与力士举鼎为戏,竟然因过于用力而身残致死。在秦始皇陵园的百戏俑坑中发现了身材魁伟、赤膊傲立的力士的形象。这一发现,为认识秦国的社会风尚提供了新的历史文化信息。

秦国发展史,也是秦人推行和实践法家理论的历史。而法家和兵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看到许多法家论著中都有兵家思想蘊涵其中。法家执法严酷和讲究行政效率、雷厉风行的风格,与《孙子·九地》所谓“兵之情主速”的军事原则也是一致的。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主导在秦国成功推行变法的政治家商鞅,也是在战场上率领秦军英勇攻战、夺城略地的军事将领。

商鞅主持变法时,制定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了二十等爵制。规定不管地位高低贵贱,只要立有军功,就能封官加爵。甚至奴隶,只要能立有军功,也可以拜爵或免为庶人。规定“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商君书·赏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这样的军功爵制大大调动了秦人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于是,“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书·赏刑》)“民之见战者,如饿狼之见肉。”(《商君书·画策》)秦国军人能够形成勇猛无畏的作风,除了“商君之法”的刺激之外,尚武的文化传统应是重要因素之一。东方人对于“虎狼之秦”的畏惧,体现出秦军对于六国的军事优势。

秦人的尚武风俗一直影响到汉代,形成了人才分布的区域差异。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写道:“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家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后汉书·虞诩传》也说:“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可见秦地尚武传统的文化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

秦人的尚武精神也渗透到了雕刻艺术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六国的贵族发生叛乱,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庭宫中” 。秦始皇把天下的兵器收来铸成十二铜人,并不是说他不再发动战争或不再用铜兵打仗,他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威慑天下人民,告知他们秦的武力之厉害,而收缴的兵器如此之多也反映了当时尚武之风的浓厚。

在尚武之风的影响下,秦的武术方面也有新的发展。角抵戏在秦朝时期就甚为盛行。角抵戏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搏中分化出来的项目之一,在秦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后,就提倡角抵这种运动。角抵是徒手的对抗性项目,角抵时只限用相搏中的摔法进行打斗,双方也是凭借自身的体力来摔倒对方来分胜负的。角抵在秦朝时期不仅在军队中盛行,而且在民间是广泛存在的,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角抵为生的人,秦二世也曾在皇宫中派艺人来表演角抵戏。随着角抵的不断发展其攻防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样一种明显表现武力的活动的盛行,及大家视其为观赏性的娱乐活动这样一种现象,可见当时人们对武力的崇尚之深了。

秦王朝的灭亡也与尚武精神有关。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十五年的秦王朝,从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的秦王朝,到公元前二零六年子婴“素车婴组、奉其玺符,以归帝者” 。十五年中秦创造了一统天下的辉煌,最终暴政导致了其短促灭亡。秦文化中的尚武倾向渗透进了秦政治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是导致暴政一个主要原因,最后才促使其覆灭了。

秦灭六国后,在国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又挑起了对匈奴、南越的战争,人们在经过六国的作战之后,即使是尚武的秦国百姓也疲于此了。从秦朝建造的工程来看,也是蕴含着浓厚的军事化色彩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局势,和为了对抗匈奴的威胁,他又继续扩建和完善了长城,万里长城的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修建长城的人主要靠强制性的兵役、徭役劳动集合而来的,在当时战乱残破后的人们需要休养生息,这样一项工程导致民怨沸腾,使得艰苦的人民不得不起义了,还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建造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这些浩大的工程都是因为尚武精神的作怪才会发展起来。

秦朝的尚武精神的另一方面的表现是轻文,这个的具体表现主要是焚书。李斯向秦始皇提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这位尚武的皇帝当然也很赞成,如此对待知识分子之人,这样轻蔑文化建设的暴虐的统治当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了。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当政。由于从小生活在战火连年的时代,加之受秦始皇的专制残暴的影响,秦二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变化,尚武在他身上又有了新的表现。从秦二世当政时很崇尚法家思想,施行严刑酷法中就可看出来。最后他屠戮兄弟姐妹,处死大批亲信大臣,劳民伤财的扩建阿房宫及苛刻的刑罚制度等一系列的暴政行为终于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使得大秦帝国覆灭了。虽然秦始皇收缴了天下兵器,人们手上几乎没有兵器了,但是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可见当时人们的勇武,起义过程中练武的风气又盛行了起来。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长期以来尚武之风融入了秦朝的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迫使当时也是尚武的人民不得不用武力来推翻这个封建王朝了。从中不难看出举国上下的尚武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有尚武的传统,而秦朝的尚武精神更是强烈。这样的一种尚武精神曾让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为华夏一统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统一后在需要和平建设的时间里尚武精神不恰当的存在和发挥,促使了这个伟大的王朝迅速走向灭亡。

说故事讲历史,请关注公众号:YD_Xia

论商道找创业项目,请关注创投界:chuangtou88

情感倾诉心理剖析,请关注幸福线:xingfuxian581(长按复制)

本文作者:杨大侠(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