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野史趣闻

礼制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它通过繁琐的礼仪,将人们之间的不同等级体现得淋漓尽致。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这段话的意思是,凡捧东西的人,要让手与胸口齐平;凡提东西的人,要让手与腰带齐平。

如果捧的是天子的器物,就要让手高于胸口;如果捧的是国君的器物,就要让手与胸口齐平;如果捧的是大夫的器物,就要让手低于胸口;如果捧的是士人的东西,让手提着就行了。
凡为天子拿的器物,即使很轻,也要小心翼翼,就好像捧不动的样子。凡为国君拿的器物,如拿着币、圭、璧等,要让左手在上;行走抬脚,就像车轮着地时那样拽着脚后跟察地而行。

站立时要弯着腰,使腰带上的佩巾悬垂;如果国君弯腰使佩巾倚贴在身上,那么臣下就要弯腰,使腰佩巾悬垂;如果国君弯腰使佩巾悬垂,那么臣下就要伏身使腰佩巾垂及地面。
行聘礼时拿玉器,如果玉器下边有衬托物,就要解开正服前襟,露出里面的裼衣;如果没有衬托物,则要掩好正服前襟。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做的即使是同一件事,但面对不同的人,其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

通常人们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多半指的是这种意思。
礼制发展到极端,就会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那么一种随机应变的行为。
在官场,就会有各级官员媚上欺下的“两张脸”、“阴阳脸”、“两面人”之类的现象发生——对上陪着奴才般的笑脸,对下则摆着恶鬼般的凶相。

众多礼仪,外化的宗教义理如天罗地网一样,将人从肉体到心灵牢牢捆缚。
中国人的生命就这样承载着固定的程式化经验而世代轮回。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作者:文化崛起之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