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角困局|大明朝的权力游戏野史趣闻

2018-08-14 21:00:16

| 郭梓林

任何皇帝都不会知道一项正确的政策,传递到基层将会变得怎样面目全非。

在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想法的人没权力,有权力的人没有好想法。

所谓“集思广益”,往往是高层领导对能力不够强的中层领导提出的最重要的忠告。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集思广益”其实就是没有想法但有权力的人,向有想法而没有权力的人索取想法。但是,一般来说,有权力的人往往都很爱面子,而那些有权力没想法的领导更是爱面子。民国时期的一位政客说过:“有权力没面子,还不如婊子!” 想必此君对“有权力没面子”,若不是有屈辱不堪之伤痛,就是有刻骨铭心之观感。

有权力没想法的领导人最怕属下认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个虚有其名徒有其表的拿来主义者,最怕别人看出他眉飞色舞之际、高谈阔论之下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无论如何,他们至少要让公众感觉到他们是集大成者。当然,如果能被看作是政策和策略的原创者,那就更好。

于是,有了好思路的人,如果想出售自己的思想,必须具备一种很好的心态,那就是甘当无名英雄,假装自己并没有完全想好,然后不经意地引导和诱惑有权力者上钩,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一旦自己想说的话被当权者说出来了,当权者就会有一种相当好的感觉,并且愿意坚决地捍卫自己的“原创思想”。这样一来,不仅出售的思想落地了,而且以此思想为基础的方案也能顺利产生并通过,更重要的是执行起来也能一以贯之。

因此,没有权力而有思想的人无须过于看重自己的知识产权,而应该大度一些,豁达一些,能够让有权力的人说你想说的话,帮你做成你想做的事情,对此你应该更有成就感才对。

这里要附送一句非名人名言,为的是让甘当无名英雄的有思想者心里能够彻底安慰:“不论政治家心里承认与否,他们做的事,在思想家那里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大概是一位美国最狂的经济学家说的,记不起他的名字了,“百度”、“谷歌”也搜不着)如果有思想的人,都能想明白这一点,人们就更有理由相信:只要全世界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未来的进化、全球GDP的上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疯长,都是一件并不太难的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告诫所有有思想的人:光是注意你的素质还是不够的,更要调整你的心态。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只要是一项带有变革性的国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官场上往往会与现任官员的升迁罢黜有关。于是,国策一出,官场上必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利益和权力之争将围绕国策未尽事项,展开一轮新的较量,权力与利益的调整将不可避免,因为说到底,任何新的国策都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

在个人百分之百绝对控股的封建王朝,一旦涉及官员的切身利益,顺手牵羊、偷梁换柱、变通使坏、巧取豪夺、横行乡里、借鸡下蛋,甚至借刀杀人的事,都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任何皇帝都不会知道一项正确的政策,传递到基层将会变得怎样面目全非。因为,国家太大了,各地情况不同,执行者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差异。哪怕真是一项好的政策,在内阁向各级官员的传递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失真和变形,甚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丢失,都可能形成政策风险。“改稻为桑”确定之后,官员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一点都没错。一旦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种下龙种,就难免生出跳蚤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善良的愿望对人类所造成的恶果往往比坏主意的危害更严重的根本原因。

本文选自《明朝的三角困局》,标题为小编所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王石、茅于轼、刘和平重磅推荐

用西方政治经济学解读大明王朝

揭示中国二千年政治运行的规则与困境

书中对嘉靖皇帝和他的近臣之间的斗争和相互利用的精彩分析,让读者惊叹!下笔之处,常常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神来之笔,并透出一种难得的幽默。

——茅于轼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在上层,是君主专制;在基层,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家族与国家相似,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上。梓林的书围绕这一主题而写,是一部观今思古、由古入今的难得之作。立意独到,蕴义深刻,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看法,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 王石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但是,能够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写得如此贴切精彩的,不是我写的《大明王朝1566》,而是郭梓林写的《明朝的三角困局》。

——刘和平

新书即将上市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本文作者:当代中国出版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