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野史趣闻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1917年,民国六年,“宣统九年”。
这一年,6月16日,陈宝琛、梁鼎芬两位“帝师”一起走进毓庆宫,告诉溥仪:“今天不用念书了。”
原因是前清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要来请安。
按照惯例,两位“帝师”开始教溥仪,等会儿召见张勋时要怎么应对。总体原则就是要他保持谦逊,以显圣德。
这一年,溥仪12岁。日常生活除了跟着师傅们读书、看报,就是玩游戏。他还是个孩子。
但他不仅是个孩子。他知道张勋及其军队一直保留着辫子,知道张勋在袁世凯死后曾发表通电,第一条就是表示“尊重优待清室各条”。他因此对张勋颇有好感,想看看这位“忠臣”长什么样子。
这次召见仅持续了五六分钟。
溥仪对张勋的印象并不太好:一身纱袍褂,胖乎乎的,黑红脸,眉毛很重,辫子花白色。“如果他没胡子,倒像御膳房的一个太监。”
少年溥仪要到半个月后才了解这次召见的意义。这个相貌不咋滴的胖军阀,半个月后让他登极做了“真皇帝”。
1917年溥仪复辟朝服照
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溥仪第二次做皇帝。
他第一次做皇帝时还太小,未满三周岁,只知道哭。见了濒死的慈禧,嚎啕大哭。举行登极典礼,中场也是放声大哭。
第二次做皇帝,这个表面懵懂的少年已经略有感觉。
当天,还是在毓庆宫,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师傅一齐出现,面色都十分庄严。陈宝琛先开口:“张勋一早就来了……”
溥仪插话:“他又请安来啦?”
“不是请安,是万事俱备,一切妥帖,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啦!请皇上务要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与人归……”
溥仪后来在“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着陈师傅,希望他多说几句,让我明白该怎么当这个‘真皇帝’。”
陈宝琛给他支招,说不要立刻答应张勋,要先推辞,半推半就,最后表示勉为其难接受。
溥仪按照陈师傅的教导操作,接受张勋劝进,当天就又成了“大清帝国”皇帝。
然后,陆续有成批的人来给他磕头、请安。太监们拿来一堆写好的上谕,一口气就下了九道上谕,包括即位诏和各种封官分猪肉。
少年溥仪也许并不太懂复辟意味着什么。他仅知道内务府的人多了,穿戴整齐了,迎来送往频繁了,几个太妃高兴了。他自己不用念书了,每天只需半天接受陈师傅们的指导,半天看待发的上谕和内阁官报,接受各种人的叩拜,或者把内廷养的骆驼弄出来溜溜。
本文作者:1头号粉丝(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