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古驿道寻幽(二)野史趣闻

2018-08-14 15:30:28

大依兰满族村付氏家族祖坟的三通“七眼透龙碑”.

厉云飞 尹庆新 首席记者 杜山

上期回顾:

宁安的古驿道并非从大石桥开始,而是从原宁安第二小学校处(二站)开始,途径沙兰站、毕尔罕毕喇站(今尔站),还要经大小八个驿站(全在吉林境内)才能到达乌拉。

小依兰村南邻牡丹江,北靠欢喜岭,全村一半以上村民为满族,是宁安第一个被省政府批准的满族村。

大依兰满族村是宁安第二个满族村。让大依兰付氏家族引以为荣的是,他们先祖是清代康乾时期赫赫有名的福敏。

三通御赐“七眼透龙碑”

在大依兰付氏家族中,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那就是三通御赐“七眼透龙碑”。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给先人立碑不是说立就立的。清代石碑,一般九眼透龙碑是一品以上官位的墓碑,七眼的应该是四品大员才能享受的规格。

据民国版《宁安县志》(卷四)15页载:“武翼大夫墓, 墓在大依兰岗江北,为清武翼大夫墓……内高丈余,字体多剥落,系乾隆时……”;(卷四)16—17页另有记载:“武公墓,墓在五间房地方,为付氏祖茔,前清乾隆时武翼大夫武公之墓,阴刻制文,年久字体剥落不全。”

据村中长者回忆,当时墓地周围有20多根青石柱,石柱上有圆孔,用铁链串联,圈拢着坟墓……,碑的正反两面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和事迹……

和御赐“七眼透龙碑”有关的,是“金波罗盖儿”(即膝盖)的传说。

相传,大依兰付氏家族的四代先祖富察平保,曾是为乾隆皇帝喂养御马的上驷大臣。有一天乾隆巡视,正赶上富察平保牵着马缰绳遛马,并没注意到圣上驾临,乾隆很不高兴,随口问道:“难道你是金波罗盖儿?见朕也不下跪?”

富察平保听到熟悉的声音,知道圣上驾到。先是一惊,而后,却灵机一动,跪在乾隆面前连忙磕头,并说道“谢主隆恩!”乾隆皇帝一时不解问道:“为何谢恩?”富察平保回答说:“谢皇上赐予奴才‘金波罗盖儿(即膝盖)。’”因得御赐:见皇帝可以不跪。

后来,关于“金波罗盖儿”的事就传开了“。据付氏家谱记载,金波罗盖儿后官至压马大臣(等于谙达首脑:主要司职教授皇子骑射),常年伴随乾隆左右,深得乾隆赞赏。因此死后才得到乾隆赐给的荣誉称号,立碑撰文,传承千古。

富察平保其父依宝柱,护军参领(清代八旗兵护军营军事职官名称,掌领护军宿卫宫。)、诚义大夫(正三品),其祖父伊拉里。人有其人,又有其碑,虽无史料可查,其御赐“金波罗盖儿”恐怕未必仅仅只是传说吧。

后来,三通御赐“七眼透龙碑”遭毁坏,冠、身、座分离,有的被扔到江里,有的被用做房基石,有的被铺在村里小桥上……

自1997年大依兰付氏恢复续修家谱之后,在族中老穆昆达(达:领导者)及族中其他老人倡导下,在村里乡亲们的帮助下,将“遗失”多年的碑冠、碑身、碑座一样样,一件件找回,已经损坏部分,能复原的就尽量复原。无法复原的,经能工巧匠细心雕制修补,也修补得如同原样。大依兰付氏家族还在北山坡上原祖坟墓地附近,选择一块墓地,新建三座水泥砖的衣冠冢。

新竖起来的三通御赐“七眼透龙碑”,大部分字体已剥落难以辨认。残存的几个字可以辨认出有“奉天诰命”(一块为小篆体阴刻碑文,一块为楷体阴刻)“乾隆五拾柒年”等字样,碑冠上雕刻龙的图样,其耳、眼、鼻、口、须活灵活现,呈翻江倒海之势。

独具特色的祭祀

富察氏祭祀既有满族传统的风俗内容,又独有特色。

一是“门口祭”,即门口祭神,这种祭祀贯穿了富察氏三天祭神的全过程。

“门口祭”是祭祀老罕王逃难的经历。在罕王骑马急于逃命时,大青马累死在东西两条岔路口,罕王连累带急满头大汗,掏出白手巾擦汗后,顺手将白毛巾扔在东岔口道旁的小柳树枝上,人却向西岔口方向逃去,使李总兵误判了方向,贻误了追赶时间,罕王得以脱险。

二是“背呋祭”。在麦子沟富察氏家祭过程中,每次跳神之前,大察玛(祭司人)都要带领小察玛及全族人等齐跪在上屋,面向西北角的方向,将一张长方形的白色宣纸条,用一根长棍顶着,粘贴到炕西北角顶端的棚上,然后手握神棍,口里唱着满语“请神调”,神情庄严而肃穆,唱一段,族人跟着应和一句,三叩头完毕起立。

据传很早以前,大依兰付氏族下有一人家,因家中妇女常年闹病,日子过得也不顺利,就决定请老察玛跳铺太平神,冲一冲晦气。于是,在头一天把屋子收拾得干干静静,并用毛头纸把窗户也重新糊了,将剩下的糨糊和带糨子的纸边随手放在窗台上。晚上老察玛和小徒弟过来,小徒弟问老察玛“我能帮你准备什么?”老察玛很保守,重要细节是不会轻易传授的,就随意说:“你把棚上的纸条取下来,保存好。”小徒弟以为得到了真传,很高兴。以后当小徒弟当上察玛,就依此办理,让这种跳神的方式一代代承袭下来。在大依兰付氏族中,一直传承着这个独具风格的家祭形式——贴背呋。

族人介绍,“贴背呋”仪式就是用纸条象征书信报告,向老佛爷请示今天本家要跳什么神,请哪位佛爷,用什么佛号(类似于今天的请示报告)。

祀堂隔街,还建有“神榆园”。进入月亮门,一尊塑像突现眼前,这便是麦子沟富察氏始祖——富察平保。

塑像后面,是高大粗壮的神榆树。这棵富察氏先祖栽植的古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陪伴着富察氏家族见证了朝代的更迭。

为使古迹永存,大依兰村和富察氏家族投资20余万,建起了这座清风满韵仿古建筑——神榆园。神榆园的建成,又为富察氏的家祭传承者又一独到特具祭祀仪式——祭拜神树。

红石崖与二吕

告别大依兰村,车开向大牡丹村西的红石崖下。据了解,距今四千八百年前,一次火山爆发的熔岩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也形成了原兴华乡并向东北方向延伸的红土、红石崖。崖下,牡丹江水缓缓流过。江水映衬的红石崖倒影,江水也变成了红色,煞是好看。

车开向沙兰镇方向,路旁挺实的苞米棒,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美景;片片的高粱摇曳着丰满的穗头,烧红了半边天。出沙兰后,可见前方一个村落,那就是李荆璞将军的老家。

再前行,就进入林木地带,绿松黄桦间,偶尔会遇见一片红叶,忽然就有了惊艳的感觉……

车在林间穿行,很有些“疑无路”的意思。便在此时,眼前突兀地豁然开朗了,大河口呈现出来。过去这里是林业局原木聚结地,扎排放排的地方,湖的对面,就是古驿道上的二吕了。

二吕,并不是古驿道上的驿站,但古驿道却经过这里。日寇入侵宁安后,看这里木材资源丰厚,又因其靠湖水且与尔站相邻,就在这里驻扎两个旅,二吕正是因“二旅”谐音而得。

如今的二吕村依靠发展黑木耳致富,村民家家都在种植黑木耳。

古驿道寻幽,真正古驿道的痕迹已不多见。但生活在古驿道旁的乡人却繁茂地生长着,在他们的目光中,道路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本文作者:牡丹江晨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