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文化追踪(4) 民间文艺活动野史趣闻
作者:雨田笠翁
去年春节期间,南京博物院在广场上搞了一次“江苏省非物质文化”展演,吸引了大批观众。节目是六合区长芦地区传统春节民间文艺表演。其中,留左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它挖掘了大鼓表演与古代屯兵驻营的关系,被认作是民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军风、民俗的历史记忆。还有一些节目是我小时候在老家常见的表演:跑旱船、打连厢、鹬蚌相争等节目。除了留左大鼓我第一次看到,其他的那些表演我都很熟悉,只是名字和叫法不同而已。论道具制作和演出水平,说实在的,还比不上五十年代老巢县街上的民间文艺表演。

六合区的旱船扎得太单薄,船里就一个演员,腿脚还露在外面,船跑的太快,不雅观。跑旱船在老巢县叫“玩老虎船”,是春节必演节目。巢县的老虎船扎得比六合的漂亮多了。老虎船里通常有两个美女演员,轻摇着彩船,唱着曲儿,在灯火中若隐若现,令人神往。老虎船两侧有人划桨,船轻轻摇晃着向前,似乎真的行走在水中。老虎船后面还有个重要的人物,一个由男人假扮的老奶奶,穿着不太合身的大襟衣裳,梳着粑粑头,脸上涂着胭脂,额头上用黑笔画着几条皱纹,手摇一把破芭蕉扇,随着老虎船的节奏,扭着八字步,不时应答着船里美女的歌声。老奶奶那公鸭嗓子一亮,引得观众哈哈大笑。船内的美女和船尾的“丑婆”,亦庄亦谐,极具艺术魅力。

记得有一年东门朝阳街道玩的老虎船,船尾的老奶奶是裁缝店一个中年裁缝扮演的,此人貌不出众,走路喜欢低着个头,往前直擂(“擂”读轻声),脸上还有毫麻。可是,一旦演起老奶奶,浑身是戏,头动尾巴摇的,真是个天才的喜剧演员。其实,最初的民间文艺活动大都是民众自发行为,表演者和参与者都是业余演员和普通群众,大家平时都各有各的职业,到了过年前才聚到一起排练节目。后来,各街道委员会出面组织,每个街道都有一支演出队伍,各队之间还要比比水平,所以大家早早排练,争取赢得观众更多赞赏。

春节期间的表演活动统称“玩灯”。老虎船是保留节目,每年必玩。除此之外,还有玩“歪歪精”(即‘鹬蚌相争’,巢县人把河蚌称作‘歪歪子’,故名),挑花担子,打莲枪等。在我的记忆中,舞龙、舞狮、踩高跷也有,但不是年年有。因为,过去的老街窄巷空间有限,不适合动作幅度太大的表演。巢县的第一条大马路(东风路)是1958年之后才有的,所以五十年代玩灯都在小街上进行。演出队伍走到哪家门口要是有人放炮竹,或者那一段街道比较宽,就会停下来表演。我家大门往后缩了两三米,门口场子比较大。我家老父亲喜欢热闹,玩灯队伍到了我家门口,我们都要放炮竹。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事先把长长的炮竹挑在长竹竿的一端,没等队伍到门口就点燃炮竹,噼里啪啦地放起来,中间还兼放大雷炮。那老虎船到我家门口就会停下来玩上好大功夫。每年春节玩灯,街上人挤不动,大人小孩都跟着队伍跑,人越攒越多。为了能腾出足够的表演空间,就有人专门拉绳子维持秩序。一根长长的粗绳子围成一个圈,把演员圈在里面,与观众隔开。即使如此,观众还是往老虎船边拥挤,观众和演员真正是零距离。

如果说,春节玩灯是县城的狂欢节,那端午划龙船就是城乡大联欢。划龙船的都是水乡的农民,各乡的龙船沿着河流港汊一直划到天河汇合,展开龙舟比赛。天河岸边聚满观众,为龙船队呐喊助阵。一些在城里安家或是做生意的人在岸边为自己老家的的龙船队早早准备好红布,为龙船披红挂彩。比赛休息期间,龙船会划到岸边,接受老乡的红布、酒水和吃食。不管是不是老乡,只要有人放鞭炮,船队就在河心里得上一招(土话,奋力划一段距离)。关于划龙船的情景我去年写过,这里不再重复。

在老巢县,春节、端午的表演属于传统文化。到了1958年前后,县工人俱乐部开始引进了一些洋文化。每到周六晚上,俱乐部的大院子都举办交谊舞会。大喇叭放着伴奏音乐,乐曲多半是广东音乐“步步高”,还有马玉涛唱的 “马儿你慢些走”。我们经常听“步步高”,对旋律很熟悉,但不知道曲名,就模拟那音乐声音,叫它“滴滴呆”(呆,读第二声),跳交谊舞就叫“跳滴滴呆”。跳“滴滴呆”的多半是未婚的年轻人,一些人来跳舞是为了找对象。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社会,发展到男女搂抱着跳交谊舞,在当时是很前卫的行为,也常受到非议。除了交谊舞,还有溜旱冰,有些高手表演很精彩。俱乐部起先是敞门入场,后来由于观众多,要买票。幸好,我的老同学朱巢生家就住在俱乐部里面,他的父亲是县工会主席,俱乐部归他管。我可以提前到他家,等着舞会开场。他姐姐朱LL交谊舞跳得很棒,可称作当年的“舞蹈皇后”,溜旱冰水平也不输男青年。

当年,老巢县还有一种民间文化活动与工人俱乐部的跳舞溜冰形成强烈对比,那就是说大鼓书。最有名的说书艺人叫老刘。我不知道他确切的名字,但他的形象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老刘的书摊摆在小戏园子后面,老灯光球场对面(现在是人民路,距东风路约300-400米的地方),我们去一中上学放学都经过那里。老刘说的书都是传统小说、传奇和演义之类的故事,比如《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说唐》等。老刘说书道具很简单,就一只扁鼓放在竹架上,有时就一张小桌子。他有时敲鼓,有时连鼓也不用,就用一块惊堂木。老刘口才好,说起书来口若悬河。他的记性也极好,说书从不带稿子。老刘的书摊前有几张很矮的长条櫈,围着他的书桌。坐着听的人要付他几分钱(这就是说书人的收入来源)。站在櫈子后面听的人免费。那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不让我们听大鼓书,可是每次走过老刘的书摊都会被他讲的故事吸引住,站在那里一听就是一刻钟到半小时。

老刘的书摊旁边,还有人摆着几张康乐球桌子做生意。捣康乐球有点象打台球。不过,康乐球是圆饼状的,台球是圆球。听大鼓书,打康乐球就像现在中学生上网打游戏会上瘾,家长老师都会干涉。
老巢县的民间文化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使不是逢年过节,老百姓平常喜欢吹拉弹唱的人也很多。其中吹笛子、拉二胡的人最多。商店里笛子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一根的都有,中小学生玩的比较多。二胡有点贵,一般人不会买,但真正喜欢的人,借钱也要买。当年我的同学和朋友中,吹笛子的有几个高手,俞八一,撒小力都几近专业水平(撒小力后来考进了地区文工团,演奏小号等铜管乐器,在地区黄梅剧团时还兼拉二胡)。柯里跟着撒小力学吹笛子,也达到很高水平。他退休后住在上海,专攻国画、书法。前不久还在微信上发了一小段吹笛子的视频,说是为了纪念教他吹笛子的“老师”撒小力。

我能记得的拉二胡高手就更多了,比如,曾经跟我下放一个大队的张佑凡,二胡、板胡、高胡都能拉得如行云流水。还有丁圣生弟兄俩,孙伯祥弟兄俩,王常康、宋文傲等老同学和老朋友,二胡拉得都具准专业水平。
在老巢县众多的业余演奏者中,有几位出类拔萃者,后来都成了专业演奏家。比如,原先住在东门施家桥附近的童宣植先生,后来在安徽省艺校任教,他的二胡演奏水平当年在全省首屈一指,并培养了大量二胡演奏人才。我家对门邻居唐道才先生二胡、扬琴、月琴门门都会。他出道前,经常邀一帮朋友在自家堂屋里演奏。我经常去听他们开的“免费民乐演奏会”,至今仍余音在耳。唐先生后来考入安庆黄梅戏校,毕业后在安庆黄梅戏剧团工作,成了专业演奏家。他退休后回到老家,目前在巢湖老年大学当老师。

我的老朋友孙章国三兄弟是西洋乐器演奏高手,文革期间,他们经常在自家小院子里开“纳凉音乐会”,拉小提琴、手风琴、吹长笛,引得左邻右舍前去观看。他们后来都进入了专业文艺团体(详见我在“回忆巢湖文工团”一文篇所记)。
老巢县还有更多的业余爱好者玩着自娱自乐型的乐器,比如,凤凰琴就是一种简单易学的乐器,乐器上的按键都有音符标记。弹奏时,只要一手拿着竹片,弹拨琴弦,一手按下琴键,就能弹出好听的乐曲。记得当年理发店有几个师傅喜欢弹凤凰琴,每当工作间歇,他们就会喝喝茶、抽抽烟、弹弹凤凰琴。还有口琴,好多人都会吹。口琴中有一种重音口琴,吹得好的话,听上去像是手风琴。

除了玩乐器,喜欢唱歌唱戏的人也不少。记得小时候一到三伏天,家里热得不能睡,家家户户都把凉床搬到大街心,或是拆下门板搭在两条长凳上,在自己门口乘凉。女孩子们会披上被单叶子,当做戏服学唱戏,男孩子会拿着老人的拐棍当金箍棒,学做孙悟空。有的女孩子还用红纸醮水,在脸上抹“胭脂”。大人们在一旁开心地看着,有家长嗔怪地说:“小丫头们这么勺,勺得瘟腥气的!脸上掸得像猴子屁股一样……” 那种市井风情,至今回想起来还很温馨。
其实,在老巢县众多这样小姑娘中,后来还真出现过一些专业演员,我同学的姐姐孔令仪后来就考进了安庆黄梅戏校,成了专业演员。还有邻家女孩考进了巢县庐剧团。

老巢县不少人喜欢参加文艺活动。有些人因为工作、学习和养家糊口不得不中段好多年,退休之后,又“重操旧业”。我听说退休后去上老年大学学唱歌、唱戏的人不少。我的四姐就是其中一个,她在老年大学学唱黄梅戏,老邻居唐道才是她们的辅导老师。几年下来,她进步很快,黄梅戏唱得有板有眼有韵味。她们时常参加比赛,还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其实她自己也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我四姐夫过去在朝阳街道宣传队拉过胡琴,这几年退休在家,除了烧锅煮饭带孙子,没事还拉拉二胡。他们的女儿李婷业余时间学跳舞,居然成了舞蹈队队长。我看到她们演出的视频,很惊讶,没想到我这外甥女还有这样的才能!我四姐家的儿媳妇王家妹,瑜伽功夫也相当出众,据说已经能当教练了。

我四姐一家人是巢湖千万个普通家庭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参加文艺活动是巢湖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话说“穷开心,富开胃”。过去人们普遍穷,参加文艺活动让人开心;现在大家生活都改善了,更有条件参加文艺活动。“富开胃”伤身体,还不如“穷开心”有益身体健康,况且跟几十年前相比,现在大家都富了。我想老话得改一改了,“穷开心,富也开心”,发扬老巢县的好传统,多参加文艺活动,有益身心健康。
我过去的中学老同学,有的在老家,有的在外地,北京、上海、南京、无锡、深圳的都有。虽然大家不能回巢湖上老年大学,可在网络上经常和老家的同学聚会。大家把活动舞台搬到了“全民K歌”平台上,天天唱歌,独唱、重唱、对唱都有。大家相互点赞,相互鼓励,玩得不亦乐乎。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最忆是巢州
本文作者:聊国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