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剧的历史,历史中的大河剧野史趣闻
“大河剧”是NHK独有的历史向电视剧,那为何不直接叫“历史剧”?“大河”二字却是源于法国
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电视”是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为人们提供了几乎没什么营养价值的消遣娱乐,甚至有些观点认为,电视受众就是那些浅薄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中下层人群。这种观点影响甚远,从肥皂剧时代一直影响到现在的网络剧。
然而,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人民群众知识水平与欣赏水平日渐提高,对于信息接受的要求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电视,或视频,作为信息传播源,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其中有家电视台,一直孜孜不倦的试图将电视节目档次提高,包括那些被认为是消遣时间的、冗长的电视剧。
那就是日本的NHK,开创了“大河剧”这一形式。
在大多数中国观众的认知里,“大河剧”就是日本历史剧。虽然它确实以日本历史事件为题材,然而它和“历史剧”仍然有差别。
“大河”这个词,并不起源于日本,而是法国。
最先,它是法国的一种文学形式,即“Roman-fleuve”,中文译为“江河小说”,日本叫做“大河小说”。其实,它就是“系列小说”的意思,即不是以单个人物、单个故事为创作出发点,而是以一个时代为背景,其中人物、故事互相关联,形成如长江大河一样宏大的故事结构。
通常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大河小说的最早实践,之后,诞生了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

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大河小说传到东方,中日两国都进行了实践。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大河小说的雏形为四川作家李颉人先生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然而,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该系列作品展现社会生活有余、历史感不足,作为乡土小说,它是很优秀的;作为大河小说,就略显小气了。从对历史的构架与折射方面,还不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
然而,金老先生固执的认为,他写的武侠小说,是为了拉动报纸销量、养家糊口的娱乐之作,算不得真文学,始终不肯跻身严肃文学之列。到底是老先生谦虚,还是自视过高、不愿与现代所谓“作家”为伍呢?就不是吾辈能够得知的了。
相对而言,大河小说在日本,发展范围就大得多,先后诞生了吉川英治、山冈庄八、司马辽太郎、陈舜臣等历史小说家,为“大河剧”提供了土壤。
它的创始机构NHK,全称是“日本放送协会”,即日本第一家电视台,最早承载的是向群众播放新闻、国家大事、体育赛事等信息。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开始进入战后高速发展期,人民大众的娱乐需求也日益提升。NHK考虑开始制作新的电视剧形式,那么,作为一家老牌严肃节目机构,怎样去适应大众娱乐呢?

NHK办公区
于是,NHK结合自身优势,仿照“大河小说”的形式,开始制作考证严谨、服饰道具精良的长篇历史故事。
在这一背景下,反映幕末时期大老井伊直弼一生的第一部大河剧《花之生涯》诞生了。

第一部大河剧《花之生涯》
这部剧名字很浪漫,然而井伊直弼的一生,并不浪漫。他属于坚决维护幕府统治的守旧派,并同西方列强签订“安政五国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果说他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事迹,大概就是发动“安政大狱”、杀害吉田松阴、逼西乡隆盛跳海,还有在“樱田门事件”中被暗杀了。
之后,“幕末时代”便成了大河剧喜爱的题材之一,其中最受欢迎的故事,莫过于新选组了。
由此可看出日本人奇怪的国民性格,从历史角度来讲,新选组是失败的、守旧的、愚忠的代表,然而却比代表“正义”一方的明治维新政府更受欢迎。
究其原因,大概因为“明治维新”只是天皇、藩主、幕府将军之间的斗争博弈,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而新选组,讲述的是一个个平民百姓奋斗做出大事业的故事。

大河剧《新选组》
从“新选组”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即“新选出来的人”,英雄再也不止出身在将军、武士、公卿家族;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选组主要人物:近藤勇、冲田总司,都是出身乡下的农民,土方岁三是走街串巷的卖药货郎……这些就在自己身边的人,出身不高、文化水平也不高——“新撰组”即近藤勇当初写下的错别字——也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虽然短暂的像流星一样,依然给了人希望啊!

近藤勇照片
此外,再一个受欢迎的时期,就是所谓的“战国时代”了。
日本“战国时代”,指公元十六世纪,足利幕府衰弱,以“大名”为首的各镇诸侯争夺天下的事迹。涌现出一批批勇将良臣、军师谋士,如同我国的“三国”时代。其中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真田幸村、竹中半兵卫等名字,在日本人心中等同于曹操、孙策、关羽、赵云、诸葛亮……从1965年的《太阁记》开始,“战国”题材便成了大河剧的主力。1969年以上杉谦信、武田信玄为主角的《天与地》更开创了彩色大河剧时代。
而《天与地》也成了大河剧中的经典,之后同一题材多次次被翻拍,包括电影、电视剧等,而且每一部都可称为经典。

《天与地》视频截图
另一个经常在大河剧中出现的时代,就是通称“源平合战”的“治承·寿永内乱”的前后,反映“源氏”与“平家”两个贵族集团冲突的故事。其中的英雄人物源义经、平清盛等为人们熟知,而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日本演员石原里美、上户彩、泷泽秀明、中井贵一等,都曾参演2005年以“源义经”为主角的大河剧《义经》。

《义经》中饰演静御前的石原里美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叫“历史剧”,而要叫“大河剧”?
大河剧的制作者们认为,“大河剧”有别于一般的历史剧,即“史实、背景需要考证,而情节可以虚构”。比如1986年的大河剧《生命》,讲述的是日本二战后重建的故事,全剧主要角色中,没有一个历史人物。该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引进入我国,其中主人公们为了美好生活顽强拼搏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观众。

现代背景的大河剧《生命》
于是“场景、事件、服饰道具考证细致”成了大河剧吸引观众半个多世纪的致胜法宝,甚至日本某些大学讲述历史课程时,会拿大河剧的镜头、剧照当做辅助教材使用。
众所周知,NHK的纪录片制作精良,颇受好评。于是,NHK将这种技法融入到电视剧制作中,在观看大河剧时,制作人员会不失时机的以字幕、地图、旁白、景物、方言等方式,向观众讲述历史事件、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历史知识。
如2016年的大河剧《真田丸》中,用地图的形式,让观众对战国时期武田家遭受多面夹击、危机四伏的形式一目了然。

《真田丸》中的地图
在服饰道具方面,大河剧不仅讲究的是“考证”,还有“精美”。如果完全按历史的角度来还原服饰道具,和电视艺术是冲突的。因为电视艺术对用色、造型等有严格要求,完全生活化的场景,在电视中就会显得沉闷、灰暗;怎样解决这种冲突,就成了考验电视制作人水平的试金石。
服饰考证专家熊谷晃,从第一部《花之生涯》开始,便担任大河剧的服饰考证,这个工作是艰苦的,因为大河剧中展现的时代,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即使有实物,其旧式的颜色、拖沓的造型也已不符合现代审美和电视剧演员拍摄时的穿着要求。于是熊谷晃和搭档相马皓、小泉清子一起,负责大河剧中的服装设计。
其中相马皓是历史学家,又是画家,他先将需要考证的资料罗列出来,然后再画出来。
而小泉清子号称“和服女王”,有多年和服制作经验。她还原的剧种人物服装,不仅色彩艳丽、款式得体,适合电视剧的拍摄;还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设计服装的材质、花纹、颜色。

《笃姬》中的手绘服装

2006年大河剧《笃姬》中不同的服装造型
除了服饰道具,大河剧也尝试从不同的人物眼光中,多角度的看待历史,从而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2015年的《花燃》,主人公是幕末思想家吉田松阴的妹妹吉田杉文;2017年的《女城主直虎》,主人公是德川家康旗下“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弼养母井伊直虎……形象的向观众展示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并不只是桂小五郎、德川家康这样的英雄,还有他们家族中的无数人物,在背后默默支撑。大人物值得景仰,小人物也同样需要纪念,以普通人的心态,经历历史大事是什么样子?大河剧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

大河剧《花燃》&《女城主直虎》
在日本电视史上,大河剧是成功的。然而我国的历史剧,一直在毁誉参半中踯躅前行,尤其是现在,以“历史”为名的网络剧、偶像剧越来越多,它们带给观众什么呢?真的是历史知识的解读或文物古迹的还原吗?还是像某些人说的“娱乐不需要太贴近真实”?
也许,我们能够从大河剧中借鉴到什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推向人民大众、推向世界,同时也满足观众们越来越高的内容需求。
本文部分内容出自 @知日ZHIJAPAN 提供的《一起看大河剧吧!》一书,对此表示万分感谢!
@影史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历史、科技、影视内容,欢迎关注!

知日出品《一起看大河剧吧!》

本文作者:影史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