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网!七国为什么就是挡不住秦始皇野史趣闻
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以及现代的商业战争,“包围网”一直是一个弱小势力联合起来对付逐渐强大起来的单极强权的好办法。然而在历史上我们却不断地看到,弱小势力组织起来的包围网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打败强权势力的。这些所谓的包围网是如何组成,他们又是如何成败的?值得现在的人们去思考。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我们应该是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对于创业者乃至公司领导人甚至是办公室斗争当中的小人物,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或失败或成功的包围网当中学到一些什么。
战国中后期,秦国作为一个单独的强权在中华大地上强势崛起,对山东六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山东六国为了抵抗逐渐蚕食东方的强秦而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合纵战术。在纵横家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下,山东六国的合纵策略一共进行了5次,但仅有两次对秦国造成了不痛不痒的伤害。对于秦国来说,这简直就是“那些不能杀死我的将会把我变得更强”的典型例子,反而越打越强了。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为什么能够独善其身,在其他六雄的联合攻击之下仍然能够存活并且图霸天下呢?秦国的策略对于现在正受到小企业联合围攻的大企业似乎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想要说清楚合纵抗秦的脉络就不得不谈一下当时六国的政治生态:当时虽说是战国七雄,但是有能力争霸世界的争霸全国的其实只有3个。
一个是西方的秦国,秦国由于在秦穆公时期吞并了许多西戎的土地而使自己的国力大涨,还得到了周王的奖赏。随之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是使国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虽然这带有典型的国进民退的特点,但是由于秦国还有扩张的余地——使得人民可以去抢夺其他国家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因此问题不大。总体来说,秦国非常难能可贵地在战国整体糜烂的情况下处在一个上升的势头当中。
第二个是南边的楚国。楚国土地广大、人民悍勇,并且因为文化上和中原地区有着诸多的不同,而显得特别的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楚国大举攻击其他的国家并不至于招致自己国内知识分子的一致反对。你看出楚王伐随国,随君抗议,楚王理直气壮的说“我本蛮夷”。据说楚国百姓由于i其他中原国家对他们蛮夷身份的鄙视,而对自己的国家身份具有非常崇高的认同。这也是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来源。他们和周天子之下的文明国度相比,似乎就有一些现代的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民族纷争的影子在。
第三个具有争霸能力的国家是齐国。齐国背靠大海,可以煮盐经商,成为了当时七国当中最为富强的国家。而且相对于秦国的小农文明来说,齐国心胸开阔,搞出了很多新发明。当然商人阶级热爱和平,他们在齐国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力,齐国人在争霸天下方面显得野心不是那么大。即使没有什么野心,瘦死的骆驼也是比马大呀。齐国兵强马壮、粮食充足,是当时最有希望称霸的国家。
至于战国七雄当中,三家分晋的那三国,其实实力就很弱了。赵国领土面积最大,但是由于国内往往气候非常寒冷而在粮食产量上面和其他国家无法相提并论。不过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和多年少数民族军事经验的渗透,凶猛性格赵国的骑兵是六国当中非常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赵武灵王死后他的胡服骑射其实并没有持续下去,国内的保守势力将士兵们的制服又换成了原来累赘的盔甲。这使得赵国本应有的极强的骑兵冲击力又打了一些折扣。
魏国是战国前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然而由于国内党争频繁,还经常搞一些对外侵略活动,使得魏国很快的又衰弱了下去。韩国就更差了——韩国是魏国的小弟,被魏国成一个马蹄状包在其中,韩国想要争霸天下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的。他只能看着其他大国的脸色行事。至于处在极北方的燕国,其争霸可能几乎为零。名列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一举一动都受到齐国和赵国的联合限制。正因如此,燕不管是对争霸全国还是对于合纵抗秦都在态度上都非常消极。
秦国也自知实力强劲招人嫉恨,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叫做“连横”的策略。也就是联合三晋当中的一些国家来攻打其他的国家。这个策略对于小国的存续十分合理。尤其是魏国韩国这样国力衰微又非常靠近秦国的国家,和秦国联合攻击齐国和楚国的土地其实是比较合理的一个想法。战国雄辩家张仪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他游说魏惠王与秦国联合。在连横之外,还有一派人认为合纵能够维持住当时的国际格局,魏相公孙衍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合纵家,联合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合攻秦,并推选楚怀王为纵长。可惜,当时齐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非常良好,两家互有儿女联姻。楚怀王打了一半自己就跑了,燕国看见楚跑就跟着也跑了。实际出兵的只剩下了赵魏韩三国。三国兵陈函谷关军力不支,就被秦国给击败了。第一次合纵失败。
如同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知耻而后勇疯狂地提高国力和造船一样,秦国人在这次联军攻伐之后发现南方有一块巴蜀之地似乎十分的丰腴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国力。巴蜀两国互相还在大打出手,直接一锅端都归了秦国。此役之后秦国的势力便更加显得一家独大,其风头完全压过了原本可以争雄的楚国和齐国。两国这时候才发现大事不妙,趁秦军久战疲惫于公元前298年联合攻秦。经过苦战,联军终于是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返还了原本占领的韩国和魏国的土地。第二次合纵算是勉强成功。
秦国的智谋之士也不是吃素的,面对各国仇视的目光,他们奔走说服,疯狂地运作着。他们主动与楚国结好,并且还派人与齐国商量,称东西两帝。其实在此之前齐国的孟尝君也做过一些非常愚蠢的举动。他联合赵魏韩三国攻伐了一些楚国的土地,但是由于和楚国这些土地之间相隔过远而将所有的收入全部拱手让给了赵魏韩三国。你给的这三国其实就等于是给了秦国啊!齐国劳师动众却没有收获一分的好处,其国力的衰微孟尝君是要负责任。当时的齐王其实也有问题。他对于附近有钱的宋国具有非常大的执念,非常想要获得那块膏腴之地。秦国人为了拉拢齐国自然是对此睁一只眼闭只眼,并没有去打扰他,而使得齐国对西方的秦国丧失了兴趣,而是专心致志地攻打宋国。宋国虽然小,国民却特别有志气,齐国不仅没有速战速决,甚至被据城死守的宋人打出了巨大的士气打击。
这时候第二位合纵家苏秦出场了。苏秦是燕国人,他们长期受到齐国的控制而对其抱有巨大的仇恨。苏秦进入齐国骗齐王,指示齐国不断的进行各种没有意义的争斗,甚至还组织了第三次合纵抗秦。没想到第三次合纵因秦国的主动低头而瞬间告破。其实齐国也并不想参加这次战斗,齐王觉得和秦国东西称帝是非常好的选择。六国劳师动众,没有收获土地和一举击败秦国,苏秦可是要负责的。其实他此举就是为了削弱齐国而保住燕国。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啊,毛之不存皮将焉附,当东方的最大国齐国也被秦国消灭之后,你燕国哪里还有什么存身之地。
秦国和齐国从此结下了非常良好的友谊和默契。后来在秦国向东不断蚕食的过程当中齐国一直都没有任何的动静。
反观中原国家,终于在公元前267年,赵魏韩三国实在是受不了秦国而联合楚国对秦国进行了一次攻击。这一次攻击的指挥官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不得不说较为魏无忌还是有一定的战术指挥能力的,他指挥的五国联军直接攻入了函谷关。但同样的由于楚国和燕国一直首鼠两端而终告解散。这一次的,合纵攻秦其实是很有希望将秦国彻底灭亡的。但是联军最后放弃了,这也可以说是联军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之处吧!第四次合纵攻秦成功,对于秦国却并没有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
很快秦始皇嬴政即位。国相吕不韦指挥下的秦军,在5年间对赵魏韩三国进行了多次攻击,黄河以北几乎全数都归了秦国。赵魏韩三国的国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为了最后搏一把,这三国联合楚国第五次形成合纵攻击秦军。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当中齐国的影子都不见了。这段时期秦国和齐国的关系一度非常的良好,秦国一直在鼓动齐国自己扩张,而不要来干涉西边的事情。远交近攻的策略再次一览无遗。而中了远交近攻之计的齐国,只能在其他五国被灭之后,感受到唇亡齿寒这个故事的含义了。
再说这第五次联军。他们进攻一开始非常顺利,甚至又打入了函谷关之中,距咸阳仅七八十里地。然而就也就是秦国想要诱敌深入将六国联军来个大包圆。在秦国主力到达之后,五国联军变得军心松散、各国不告而退。第五次合作失败之后,山东六国就再也没有能够掀翻暴秦的机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嬴政便开始了他的六国挨个攻伐之路。他从赵国开始开刀一直打到齐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终于成立了。
在战国末年这一段令人头昏眼花的合纵连横的故事当中我们能够从秦国身上学到些什么呢?假如你是一个大企业,现在正在受到众多小创业者的联合冲击,你要做的事情首先是保持自己的技术壁垒,使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够下降。同时你又要分出一定的资源去对付那些小国,所应该采取的最好的策略便是所谓的“远交近攻”。诱惑那些在竞争范围上与你并不那么相关的小企业专心发展自己的公司,而不要与其他的小企业形成联合来对你形成壁垒。而对那些想要在核心领域与你一争高下的小企业联盟,就必须重拳出击,用自己的优势力量将其一击必杀。这就是皇太极所谓的“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大企业就要利用自己体量上的优势来消灭那些零零散散的小联盟。
想看更多“包围网!”历史故事,请关注本频道《猫图怪谈》
本文作者:猫图怪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