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晚年尤多忌讳,文书奏折不得出现讳字野史趣闻
宋明帝刘彧(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字休炳,小字荣期,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
初封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前废帝时,为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即位,年号泰始。执政前期众亲王及方镇相继叛变,朝廷频繁动武平乱,国力逐渐耗损。北魏也趁机侵略,占领山东、淮北等地区,北朝国力自此超越南朝;刘彧为防范宋孝武帝刘骏诸子夺取皇位,杀尽诸侄子,致使刘骏绝后;晚年尤多忌讳,文书奏折不得出现讳字,犯禁者一律诛杀。王朝自此而衰。
泰豫元年(472年)驾崩,享年三十四岁,谥号明帝,庙号太宗。为藩王时好读书,曾撰《江左以来文章志》、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
早年生涯
刘彧,十岁受封为淮阳王,食邑二千户;452年,改封湘东王。453年三哥宋孝武帝即位后,因为同年刘彧生母沈容姬过世,年仅十五岁的刘彧就改由宋孝武帝的生母路太后抚养长大。刘彧对路太后亲奉爱戴,常服侍路太后医药,路太后也特别笃爱刘彧,因此孝顺的宋孝武帝虽然一向猜忌、监视宗王诸弟,却对刘彧特别亲密。除了让刘彧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领军将军等清官显位之外,很可能让刘彧掌握少部分的京师兵权(卫尉和领军将军有部分兵权)和机要权。史载刘彧“少而和令,风姿端雅”、“好读书,爱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不过刘彧成年后运动不足、肥胖过度,可说是文才有余、武干不足。
杀侄自立
464年(大明八年),宋孝武帝过世,继位的前废帝刘子业颇为凶暴。在掌权后,先后除去了叔祖刘义恭、叔父刘昶(逃奔北魏)。但他仍然担忧、猜忌叔父刘彧、刘休仁等宗王,把叔父们全都软禁在宫中,时加侮辱,甚至计划杀死刘彧(见刘子业条)。刘彧派亲信阮佃夫结交刘子业的侍卫寿寂之等人,先下手杀死侄儿刘子业,然后接受同谋刘休仁的拥立,登基为帝,改元泰始。同时处死刘子业的兄弟姊妹刘子尚、刘楚玉等人,掌控京师内外的兵权。
义嘉之难
在刘彧废杀刘子业的上一个月,因为刘子业的昏暴无道,使得自认受宋孝武帝厚恩的江州长史、行事邓琬,联合新任的雍州刺史袁顗,以废昏立明的名义,号召四方讨伐建康的刘子业,并计划拥戴年幼的江州刺史刘子勋(宋孝武帝第三子)。但是邓琬的檄文尚未发出之前,刘彧已经先一步弑杀刘子业并自立为帝了。虽然有些江州吏士劝说邓琬承认刘彧的帝位,不要冒险攻打建康,但是邓琬认为刘彧得位不正且残杀宗王刘子尚(孝武帝次子),会比前废帝刘子业更容易讨伐,而且使刘子勋获得更正统的大义名分。于是邓琬协同袁顗,直接在466年二月七日,拥立刘子勋(时年十一岁)登基为帝,年号义嘉。
刘子勋登基后,果然获得各地宗王、方镇的支持效忠,使得刘彧政权的号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险恶的是,刘子勋与各方镇都谴责刘彧篡位自立,纷纷出兵从四面八方讨伐建康。当时刘彧的弟弟们都在中央,支持兄长即位;孝武帝的儿子们则多在地方,支持刘子勋,刘宋宗王形成文帝系与孝武帝系两方内斗的局面 ,史称“义嘉之难”(因为全国各地几乎都使用刘子勋的年号义嘉)。
平乱失土
刘彧政权虽然领土、人口都不到刘子勋政权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乱为名,凭借量少质精的中央军,采取各种积极手段:一、采用才干名士蔡兴宗的意见;二、重用吴喜、沈攸之、张永、刘勔、萧道成等武将;三、放权给诸弟刘休仁等人积极平乱。刘彧宽仁待物,当时有的将领父兄子弟都参加叛军,刘彧仍任命他们带领禁军,大家尽心尽力,乐于效命。
于是上下一心、兵强将勇,因此消灭刘子勋政权并平定江南与淮南各地(466年底),最后全面诛杀孝武帝子孙。平定叛乱后,叛军大多都得到赦免,其中有才能的,都被任职重用,和原来的臣属同等看待。有才学的人,都得到被引荐任用。
但是淮北方镇薛安都等人为了自保而向北魏求援,于是北魏大军在四年之内陆续攻下淮北、山东半岛地区,刘宋战乱不断,国力大衰,人民也苦不堪言。又因为必须对有功的军人加官晋爵、大肆封赏,于是造成士族制度的严重破坏,清浊不分、官品淆乱。
本文作者:意韵东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