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人怎么跟领导汇报工作,现在仍然适用野史趣闻

一个官员从市长(太守)一跃成为主管国家财政的官员(水衡都尉),只因为工作汇报的好?这则故事记载于自司马迁的《史记》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滑稽列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汇报工作的吧。
汉武帝时,召见北海郡(今山东昌乐)的太守到皇帝行宫。有个执掌文书的府吏王先生,自告奋勇地请求与太守一同前往,说:“请太守同志带我一起前往,我会对您有帮助的。”(吾有益于君)太守不好意思拒绝,就答应了他。太守府中的许多府吏、功曹都和这位王先生的关系不太好,他们禀告说:“王先生爱喝酒,闲话还多,不爱务实,毛病一大堆,他要是去了没准会耽误大人您的事啊,大人三思啊(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无奈地说:“王先生想跟去,我也没办法啊,不好违背他的意愿啊。”作为一个领导,这位太守还真好说话。
于是两人一同前往皇帝行宫。太守刚想嘱咐王先生两句,没想到咱们这位王先生竟然不见了。太守看了一圈,没气到吐血,这位王先生竟然和与卫队长官一边喝一边聊天,看起来好像还喝多了(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太守一脸黑线,后悔莫及,看来自己带了个猪队友。
等到太守入宫拜见皇上,王先生对守门郎官说:“请替我呼唤我们太守到宫门口来,我跟他远远地讲几句话(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于是,守门郎官替他去呼唤太守。太守出来,看见了王先生。王先生说:“皇上假如问您如何治理北海郡,使那里没有盗贼,夜不闭户,您要怎么回答他呢?”太守想了想,回答说:“在治理北海郡时,我选择贤能的人,按照他们的能力分别任用,奖赏那些才能超群的,处罚那些不图上进的。”王先生摇了摇头,说:万万不可啊,您这样对答是自己称颂自己,自己夸耀功劳,这不行啊。你应该这样回答皇上:“不是臣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明威武发生的作用。(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被召进宫中后,走到殿下,有诏令问他说:“你是怎么治理北海郡,使盗贼不敢泛起的?”太守叩头,按照王先生所说的那样回答皇上,“这不是臣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明威武发生的作用。”武帝笑的合不拢嘴:“啊呀!你这哪里学的称颂的话?何处听来的?”太守回答说:“是我的文书王先生教的。武帝说:“他现在何处?”太守回答说:“在宫府门外。”
于是,武帝下诏召见,任命王先生为水衡丞,北海太守做水衡都尉,水衡都尉是汉代主掌皇室财政的官吏(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看完这则故事,可以肯定的是,太守能够升职绝对不是因为他会“拍马屁”。太守在治理北海时,“令盗贼不起”,而且可以看出来太守是一个特别又能力特别有想法的人,这点可以从太守准备回答汉武帝时的话看出来“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但是,他对汉武帝说的那番好听话,确实也起到一定作用,让汉武帝龙颜大悦。领导心情好,当然什么事都好商量了。
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借鉴呢?
1. 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敢于自荐。就像文书王先生一样“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有这种争先意识。
2. 和同事要处好关系。同事们一听说文书王先生要陪太守去面圣,都特别激动,毫不避讳地说他的坏话。现实中王先生可能确实有这样的缺点,但让同事在领导面前这样指出了,还是他没有处好和同事的关系。如果当时太守耳根一软,很可能顶不住大家的压力,放弃带文书王先生面圣了。
3. 和领导身边的人打好关系。这些人离领导近,日常起居都和领导在一起,所以能了解领导的喜好以及领导每天的心情状况。如果领导心情不好,那么汇报工作时候可能处处碰壁。所以和这些秘书搞好关系就能提前预知领导的心情,对症下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书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开始时用自己的钱请卫队长官喝酒套近乎,后来又让守门郎官帮自己传话,叫太守出来,说到底都是卖的人情。
4. 跟领导汇报工作时不要太过耿直。有时候有一说一并不是最佳选择。当然也不是叫你曲意逢迎,拍马屁。而是在汇报工作时先想到领导的作用。太守能有这样的建树难道跟汉武帝的励精图治一点关系没有吗?当然不是。所以要在工作中肯定领导的作用。在和同事共同完成工作时也要如此。“推功不揽过”,你做的怎么样领导比你更清楚,没必要抢功劳,那样会显得心胸特别狭隘。
本文作者:古风文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