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的老婆为什么不要家了?野史趣闻

2018-11-15 18:30:34

太尉绛侯勃不得主兵【按:这是顺着前面诸吕掌握禁军的角度来说的。这个角度又从吕氏家族转到了贵族元老一面。读通鉴其实也有山阴道上行的感觉,层层转,皆有风景。这里处处都是以对立面为转移逻辑。可见在这里就是对立的矛盾在推动故事往前逐次推进。在通鉴这里,历史绝不是笔直的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我们看里面充满了逻辑。在史记和汉书中这自然都是诸多列传中记叙的,我们很难看到这么细密的逻辑关系在推动着历史事件的发展。汉元老及皇族和吕氏对决,此处进入第三阶段最后大决战时期。从前面看分成两部分:就是以吕后死为界限,以吕后迫害死数位诸侯王为导火索,以朱虚侯刘章成为中央的刘姓领袖为发端,以陈平和陆贾合谋为正式开始。但是这一阶段,元老贵族的行动还是处于地下状态,处于积蓄力量状态。第二阶段就是齐王起兵阶段,以战争形态完全揭开刘吕对决。第三阶段再次转入长安,以中央的贵族元老们最终解决吕氏为主要内容。但是最后这个中央宫廷政变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元老们用计谋,借助外部前线灌婴和齐王联军逼迫吕氏交出兵权阶段,这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宫中政变做铺垫。最后是北军服从周勃清除吕氏党羽的收官阶段。】。

曲周侯郦商老病,〔班志,曲周县属广平国。〕其子寄与吕禄善【郦商和吕善有关系。这就是说元老和吕氏家族有交集。这自然也反映出朝臣关系的复杂性。】。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按:一句话就交代了好几个人的关系。用语非常简洁,紧凑。如此复杂关系,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朝廷重臣开始下手了。我们读此,就该明白了,重臣们既然没有让灌婴带军队和齐王联军回师长安,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那就是靠自己 的力量从中央内部动手了,因为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将主动权和中央政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灌齐联军进长安,毫无疑问,只能是齐王当皇帝了。朝臣们的重要性就没有了。我怀疑前面跑到长安的刘泽应该对这个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对齐王的情况最清楚的莫过于刘泽了。只是此处没有提到。但是按照逻辑应该如此。】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按:这是个极为罕见的提法,将吕后也作为汉朝开国始祖。这与以刘邦为始祖不同。注意这是当时人的说法。吕后地位之高,是当时人所认可的。我们今天读来,绝不否认有策略性的意图,但是如果我们读《淮南子》开篇对于道的阐述的论文,就会发现,淮南子的道其实有些二元论的味道。现在想来,周易系词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观点都是为当时这个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的合理性的最好的哲学解读。这样,我就怀疑我们现在读到的汉墓出土的楚帛本老子,以德经为开端,道经的部分放在后面,似乎在政治立场上与《淮南子》是对立的。是两个政治流派的思想。当然我们今天读的通行本老子那是后来的事情了,就不再多论了。如果我们想那部以德经为开端的《道德经》似乎更适合替打天下的刘邦唱赞歌,验证刘邦所谓以仁德得天下。这似乎更是儒家动了手脚的感觉。而就是我们现在的通行本以道经为开端的版本,细读起来,也确实有为女性唱赞歌的意思,如开篇就说:“无为天地之始,有为天地之母,同出而异名。”这都适合女性在社会中占据非常重要社会地位的理论分析特征。我想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通行本将道经放在前面的理由。而秦朝之前是不存在这个社会基础的,纵然是女性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天下纷争,有德者居之,男女共成为社会的开端师祖的历史状况也不会出现,更何况战国到秦是男性日益重要的时间段。所以德经放在前面更符合天下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而后来我们的通行本更符合汉代高帝吕后共定天下的历史情形和后来整个汉代女性社会高的现实,特别是太后当政,后族执政这个整体四百年的历史情形。我想这个因素恐怕也就是后来封建王朝始终并没有将《道德经》作为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到了汉末三国,这个通行本应该早已经为社会所认可,王弼等注家也就没有必要在进行调整了。因此,这并不等于王弼等也是站在女权方面的。道德经从性别角度来反应社会现实和政治派别分野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

,刘氏所立九王,〔楚王交,高祖弟。代王恒、淮南王长,高祖子。吴王濞,高祖侄。琅邪王泽,刘氏疏属。齐王襄,高祖孙。常山王朝、淮阳武、济川王太,惠帝子。说,式芮翻。〕【按:刘氏在这里其实是六王,惠帝子那三个王根本就不能算数。而只有齐王在关键地区而且是富庶地区。吴王濞开发东南那是后来事情。】吕氏所立三王,〔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也。〕按:吕氏三王所在地区都是核心地区,都是决定天下成败的关键地区,而且连成片了。这样,吕氏的力量也就容易团结起来,反观刘氏诸王的封地就是分散的,贫瘠的、落后地区。吕后在死前已经为吕家打下了一份非常丰厚的家产了。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章:甲十五行本重'诸侯'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张校同。】皆以为宜【按:让诸吕放心,也就是放松警惕的意思。其实大家都反对的。】。今太后崩,帝少【按:没有强有力的监护人,帝位虚弱,有可乘之机】,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按:藩王应该到封国去,但是你没有去。条件一也。】,乃为上将,将兵留此【按:将兵,二也。】,为大臣诸侯所疑【按:这是将大臣诸侯作为了吕氏的对立面了,从而给他巨大的压力。这也等于说现在大臣诸侯是被我们所掌控的。为什么疑呢?这就是说大家都觉着你可能要谋朝篡位——因为诸侯王有资格当皇帝,这个天下是高帝和高后共同打下来的,自然他们的后人都有资格继承帝位,可是如今是有个小皇帝的,君位虚弱,而你作为诸侯王,又带兵,万一要某朝篡位,这谁能阻挡你呢?毕竟,你的条件太充足了。所以大臣们才怀疑你。这就是这段话的潜台词,这就等于离间了吕氏与朝臣的关系了。】。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按:顺理成章提出放弃兵权的办法】;〔属,之欲翻;下同。〕请梁王归相国印【按:捎带也拉出梁王吕产。这就是一勺烩的意思了。】,与大臣盟【按:与大臣盟,你们弟兄就没有后顾之忧,所盟何事?我想就是不抢夺帝位,而长保富贵的意思。这其实是用大臣的意见来压吕氏兄弟。完全是使诈。我们知道前面说了列侯大臣一个个也都是惊弓之鸟,整日惶恐不安呢。但这些地方是死无对证的。】而之国【按:离开中央,放弃政权所谓有舍有得之意。舍去将相之位而长保藩王之位。】。齐兵必罢,大臣得安【按:这是两条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动刀兵逼迫吕氏让出政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前线和此时长安的关系。所以我们说灌婴按兵不动,齐王军队驻足西向,所起的战略威慑都是和长安诸臣息息相通的,是两个彼此有着密切关系的举措。内外互保,做了两手准备。如果长安失败,那么灌婴的前线部队将是最后的决定性力量,在不懂用这支部队之前,这支部队就是威慑力量。所以,长安政变最终成功,这里写的是非常清楚的是元老们内外联盟的结果。而吕氏诸王没有中下层基础,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怎么能不失败呢?】,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按:给吕氏画的大饼。总之是前有大饼,后有威胁。你何去何从,自己选吧。】。'

〔而王,于况翻。〕吕禄信然其计,欲以兵属太尉;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按:吕氏此时就选不出有政治决断力的人来了。没有人才,只是靠关系,靠裙带关系,其能力不问可知。都是帮子吕二代白痴了。这种计议不决,不仅让对方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更让对方看到你的软弱无能。要知道陈平,周勃等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

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按:此时居然还有心情去外面打猎,幸亏对方不是司马懿,否则曹爽的下场就轮到吕禄了。】,过其姑吕媭。媭大怒曰:〔媭,吕后之妹,樊哙之妻;于禄,姑也。过,工禾翻。〕'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按:这段话给我们的解读其实就是最具有战斗精神的吕氏一脉已经丧失了夺取政权的战略信心了。彻底失望了。虽然此时还没有放弃军权,但是这个吕媭却已经看到一帮活宝不成大器,大势已去。因为到此都还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应对之策。到此智斗阶段结束。吕后死后的吕氏之无能已经彻底得到展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下面元老贵族们开始动手的原因了。

本文作者:季立东文化纵横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