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合并中国的阴谋《二十一条》野史趣闻

甲午海战
日本通过维新变法,国力日渐强盛。一场甲午战争,更是扭转中日两国千年的格局。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日本对华政策也越来越露骨。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一战爆发。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PK德、奥为核心的同盟国。西方列国无暇东顾,这让日本认为此时是千载难逢扩大在华利益时期。

武昌起义,中国民主意识的觉醒
此时的中国离幸亥革命还不满三年,年轻的国家还处于北洋政府前期。大总统是后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发生在晚清东北土地上的日俄战争
1914年9月12日日本以履行日英同盟义务为借口,实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在胶东半岛对德军采取军事行动。如同晚清时日、俄为争夺“满州”权益而在中国土地上作战,中国国家主权沦丧到何种程度,才能出现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

日本为霸占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
随着日军的胜利,北洋政府在1915年1月7日给日本照会,希望日本撤离山东。没想到在18日却得到日本提出的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共五号二十一款(条)。第一号四款(条)涉及日本在山东权益; 第二号七款(条)涉及日本在蒙满权益; 第三号两款(条)为日本侵占矿产资源; 第四号一款(条)涉及港口、岛屿。
最恶毒的是第五号共七款(条),中国的政治、财政、军事等多个领域请日本人为顾问。军事物资一半以上必需向日本采购。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
袁世凯对此也很是愤怒,他希望能得到国际上的援助。结果英国为使日本对抗德国,而让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对北洋政府说:“目前中国情形,至为危险,各国无暇东顾,目前大计,只有忍辱负重,接受要求,以避危机”

除了第五号,袁世凯签署前四号的部分协议
1915年5月9日23时,北洋政府没有等到预期的外援,以“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为由,对外宣布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部份要求。

五四运动,民主意识的觉醒
1918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一方胜利而结束。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希望能收回山东。结果是各国认同日本对山东的侵占。而巴黎和会的出卖中国主权的协议导致国内爆发“五四运动”。
国弱无外交
本文作者:星空下第一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