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个“大兴”,名字来自皇帝,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野史趣闻
本文系“大地理馆”geo-museum 原创文章
文字作者/公子羽 制图作者/苏见羽 @大地理馆
原文标题《有眼不识“大兴”》
大兴这个名字,居然是一个皇帝的爵位封号
很多人一定没有想到,一个本来普通的地名——大兴,后来竟然跟一个伟大的人物发生了联系。他就是,在北周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屡因军功被封赏,后来成为隋朝开国皇帝的——隋文帝杨坚。

|《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
隋炀帝登上地位之前,曾有一个爵位封号:大兴郡公。正是这个封号,让地图上有了一座宏伟的大兴城,这座城就是隋朝的京城。
大兴城,就是赫赫有名的长安城的前身和奠基者
历史爱好者对汉唐盛世和当时世最大的城市长安津津乐道,却选择性地遗忘了在盛唐开启之前,还有唐之前的奠基者——隋。
隋的都城叫什么呢?大兴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多项创新举措:如,隋开辟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都被唐朝沿用。都城也是一样——隋文帝时期由宇文恺营建的京城大兴,也被唐人继续使用,只不过改了个名。
也就是说,唐代之前,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那个大都市并不叫长安,而是叫大兴。
从西汉到北周,即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晚期,八百多年时间里,长安城一直是汉、晋(湣帝时期)及十六国、北朝等北方政权的都城。经过风雨洗礼的旧长安城,八百年未变格局,此时已经颇为残破。

|隋朝京城“大兴城”及周边示意图|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大兴城”故地西安市地图|
底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审图号:GS(2018)1432号 - 甲测资字110047
兴建新都城+纪念爵位,催生了史无前例的“京城大兴”
通过世袭爵位、屡立军功、晚期身份等,杨坚逐渐掌握北周实权,先后灭亡后梁、北齐,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后来北周静帝将「禅位」于前者——这便是隋文帝。
开国第一年,即公元581年,杨坚仍以渭河北岸始建于西汉的长安为都。但旧长安城局促于渭河滩地,洪水多发,且水利设施多易老化,难以适应新兴王朝的发展需要。
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隋书·帝纪第一》)
公元582年,隋朝建立的第二年,文帝亲自挂帅的新都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考察关中平原地形,为新京城建设选址。经过考察,隋文帝决定在渭河南岸、龙首山(龙首原,渭河南岸数道东西走向黄土岗的泛称)营建新都。
今区宇宁一,阴阳顺序,安安以迁,勿怀胥怨。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隋书·帝纪第一》)

|西安-咸阳地区历代古都范围示意图|
绘图-大地理馆
底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审图号:GS(2018)1432号 - 甲测资字110047
隋“大兴”城,是创新之城,是一座世界级的大都市
锐意革新的隋王朝,并没有沿用长安旧名——新都取名大兴城。关于其来源,一般认为:这与隋文帝曾被北周皇帝封为「大兴郡公」有关。
十五,以太祖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十六,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太祖见而叹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隋书·帝纪一·高祖上》)
作为开国皇帝,隋文帝是一个致力于革命、创新的人物,其亲自选址命人督造的新都大兴,也是一座充满革命和创新的都市。
隋之前的各都城格局,缺少章法和布局,皇宫、官署、民居等交错相处。从大兴城开始,都城街道规划整齐——尤其是,将宫城、皇城、民居三大区域格局进行了明确划分,其布局严整,焕然一新。此外,外城在住宅区中单独划出商业区——市,分为西市和东市。
官与民、坊与巷分开,形成了隋至宋之前的都城设计范本。
大兴城,借鉴北齐邺城开创的城市中轴格局,打破了汉长安南北分开的面貌,以东西对称结构布局全城——后来的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相继沿用。
建造完工后的大兴城,总面积达到了84.1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约为明西安城的7.5倍。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兴城当然也是最大规模的都市——其面积是同时期拜占庭帝国(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的7倍、是两个多世纪后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城的6.2倍。
隋大兴城的空间规模,基本上就是唐长安城的格局——就像清朝继承明代北京城一样,唐朝也以隋大兴城为政治中心,只不过又恢复了汉代旧名——长安。
是的,唐长安的前身就是隋大兴。由于继者唐延续时间近300年,影响力、话语权远远超过国祚只有37年的隋,使得长安的名气远远超过大兴。
但是,每一个熟悉中国古代都城历史的人,都不会轻易忘记这个曾经闪耀的名字:大兴!隋文帝实在是太喜欢「大兴」了!除了命名都城,他还把管辖京城及近郊的县命名为大兴县,一座重要宫城叫「大兴宫」,一座北郊园林叫「大兴苑」。
唐朝虽然接管并继续使用大兴城,但在名称上进行了「去隋化」处理——大兴改名长安,大兴县改名长安县和万年县,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
公元618年,随着王朝的覆灭,大兴城的名字,也随之消失在地图上。

绘图-大地理馆

隋大兴城城门复原图 |绘图-黑泽矢达
背景知识:郡公,是一种爵位。西周初期,设立公、伯爵位,后后形成公、侯、伯、子、男五级爵——每个爵位对应的区域,是其享受的领地。帝国时期以来,公之上又有了加入了王一级。分封制在西汉初期之后,就已经名存实亡,多数爵位并不真正享有封地。举个例子,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亭侯是爵位等级,汉寿是个地名,但是关公并不用去汉寿这个地方上班,也并不实际享受那个地方的封地。 杨坚也一样,它名为「大兴郡公」,也不用待在大兴郡那个地方——到了北周时期,大兴郡其实也不存在了,名大于实。 等等,有小伙伴问了:爵位不是只有公侯伯子男吗?这亭侯、郡公又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晋代开始,对爵位名称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如晋有「开国郡公」「县公」,北周则封皇子「国公」,隋唐以来沿袭。如《隋书·百官志下》记述:「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编辑:萧璇/大地理馆 geo-museum
本文作者:大地理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