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历史上的庙会野史趣闻
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据邑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手工业和民间作坊就比较发达,商品生产有相当发展。到了光绪年间,徽州、芜湖、旌德、巢县及南京、上海等外地商贾陆续入境经商,逐渐形成了城关、中梅河、桃城等商业集镇,促进了舒城地区商贸繁荣。随着商贸的发展,商品流通和物资交流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旧有的庙会形式就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民间作坊和手工业者可以借此机会出售产品,商贩可以推销商品,群众可以选购或以物换物取得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凡平时“卖不掉的”、“买不到的”都可以去“赶会”,自由交易,互通有无,简单方便。一些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体艺人也可以趁此机会“扎围”演出或摆摊卖艺,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娱乐,又能增加收入,因此庙会兴起和发展就顺应了时代潮流。自清末到民国时期,舒城地区大小庙会有几十处。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有城关的“蟠桃会(后改庄农会)”、南港的“火神会”、干汊河的“龙王会”、张母桥的“关帝会”等。这些庙会都有当地的商会和绅董出面筹办,时间长短不等,从三、五天到半个月,随各地交易行情而定。各处庙会按传统定例举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城关蟠桃会在城南大牛集(柳树园)以庆贺西王母蟠桃盛会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改为庄农会;农历五月二十五,干汊河举办龙王会,地点在“牧马旧市”处;农历五月十三,相传是关公老爷磨大刀的日子,张母桥镇在路斯庙附近举办关帝会。南港火神会规模最大,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在街南头火神庙前大河滩开场。会场显著位置是一些外地大商号临时搭盖的货栈。有来自南京、芜湖、徽州和本县县城的客商,主要是以卖“洋布”(如机织白细布,各种印花布和斜纹织贡呢等)、“洋油”(德思吉、亚细亚和美孚煤油)、“洋烟”(有翠鸟牌、小刀牌和哈德门牌卷烟)、“洋火”(红头火柴、黑头火柴)、“洋烛”(石蜡矿烛)等“五洋商品”,群众统称“洋货”。还有苏杭绸缎、丝光袜子、琅瓷面盆和琅瓷把缸等一些高档商品。本地一些商铺或搭布棚或设露天柜台,出售地方布草、小百货、杂货和食盐、烟、酒、糖果之类。会场最多物资还是当地作坊与个体行商运来的地方土特名产。诸如毛坦厂的木器、苏家铺的草席、合肥麻饼、胡玉美板酱、庐江的小红头、三河的花干子、王麻子刀剪、孔家集篾货、庐镇关铁锅、东石笋的磨刀石、晓天蒲扇、油布伞、中梅河生漆、桐油、严德金烟袋头子、桃城的铁器、干汊河弯里的生姜老蒜、缸窑和陷冲的粗“窑货”(粗陶)、马槽和沟二口的竹凉床竹躺椅以及东西二衖的杉树、毛竹,等等。随地摆摊,到处都是,卖的人多,买的人也多。会场内外,还有炸油货的、卖糊辣汤的、下馄饨的、卖凉粉的、搓汤元的、卖“井巴凉”和大碗茶的,个个亮着噪子,似唱非唱招徕顾客。赶会期间,有大戏班子(京剧)、倒七戏班子“扎围”唱戏,还有捶大皮(大鼓书)、唱胡琴书的、拉洋片、玩把戏、耍猴戏、押宝套圈、算命卜卦的,样样不缺。火神会从开场到结束,一般要延续半个多月。其它如庄农会、龙王会和关帝会等,大同小异,只是规模和时间不同而已。
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舒城,大小庙会被迫停止,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各地庙会才逐渐恢复。解放前夕,战火不断,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庙会停止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秋,根据省财委指示精神,在县人民政府主持下,利用南港火神会等旧庙会形式,剔除其祭祀神灵的内容,更名为物资交流会。有关部门动员县内私营商业、手工业和农民参加交易,并印发广告,邀请历史上常来参加旧庙会的济南、徐州、南京、合肥、芜湖、蚌埠、六安、霍山、庐江、桐城、潜山、太湖等省内外客商参加交易。县国营商业、供销社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组织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国营商业还利用会期,贯彻以批发为主,以牌价引领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在交易形式上采取现款现货、自由买卖,期款期货、短期合约,委托代购,以物易物等灵活办法。截至1955年8月,先后在南港、城关、干汊河、张母桥、晓天等地,举办物资交流会16次,参加人员达30万人次,成交总额折合人民币120万元。物资交流会这种形式,疏通了流通渠道,活跃了城乡市场,对恢复和繁荣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1956年以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和私营商业合作化,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形成,群众性的物资交流会不再符合计划经济的要求。这种由原庙会发展而来的物资交流会,从此进入了历史档案。 (文中部分数字采信于《舒城县商业志稿》)
本文作者:古今舒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