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悲催的准皇帝(二)野史趣闻
六、赵德芳
宋太祖赵匡胤次子。是赵匡胤几个儿子里面最有才能的一个,乾德二年(964年),任贵州防御史,开宝六年(973年),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视为皇位的接班人。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这就是令后世扑朔迷离的“烛影斧声”。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接着,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改任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任侍中,封为武功郡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死后追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号懿。后改封吴王,又改封越王。
原本是妥妥的帝二代,最终却落得自杀的下场,只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赵德昭
七、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他老爸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弟弟是皇帝,独独他不是,这倒不是他没有机会做皇帝,这能说运气不好,等不到继位就死了。
作为朱元璋长子,自小就受到精心的培养,朱元璋特请大儒宋濂为其老师授课。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而且朱标天性仁慈,对兄弟十分友爱,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晋王朱棡等曾多次有过,朱标从中调护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颇高。
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
由于皇太子病逝,朱元璋只能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是为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战败失踪。试想,如果朱标还在世,皇帝由他做的话,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朱标
八、朱高煦
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若是从论资排辈来说,朱高煦是没有机会染指皇位的,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把他列入进来呢?
那是因为这是他老爹明成祖朱棣亲口许诺让他做皇帝的。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留世子朱高炽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征战。1400年(建文二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并率精骑冲阵,斩杀都督瞿能。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
正是由于其战功卓著,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认为朱高煦很像自己,有意将皇位传给他。但是最终在徐皇后及众多大臣的反对下,只能作罢,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朱高煦于山东起兵造反,最终兵败被擒。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朱高煦
九、胤礽
清圣祖康熙嫡长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在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据史书记载他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颇受康熙看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包括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的诸皇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相对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太子党。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残酷的宫廷斗争和康熙帝的猜疑使得胤礽危机感重重,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加上诸皇子的进谗打击,康熙也渐渐对胤礽失去信心。先后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五十一年两次废掉他的太子之位,禁锢于咸安宫。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被禁锢幽死,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
胤礽
十、奕䜣
清朝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和硕恭亲王。这又是一个看起来和皇位没关系的人,怎么又会把他列进来呢?
奕䜣是咸丰帝异母弟,幼年聪明好学,天资聪颖,颇有才气,通晓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儒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尽皆熟练。
奕訢的文才武功均在咸丰帝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钟爱这个儿子。按清朝传统,皇位传给诸皇子中才德兼优者,奕訢是最有可能成为继承皇位的人。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识才具都不敌奕訢,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乃对奕詝面授机宜,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道光帝庙号)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道光末年,道光帝长卧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将不久于此位。其时,奕詝伏地流涕,痛切异常,“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咸丰帝得位有取巧之嫌,聪明的奕訢未必服气。由此,兄弟俩猜疑不和,心存芥蒂,只是碍于君臣之礼,彼此心照不宣,双方感情日益疏远。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䜣为亲王”。正式宣告奕䜣争储失败。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病逝,遗命奕詝即位。奕詝登基后,改元咸丰。
奕䜣后来成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
假如当时由奕䜣当皇帝,以他过人的才干和开放的眼光,晚清或许有可能会出现一次真正的中兴之治。
奕䜣
本文作者:打开你所不知道的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