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偷税漏税的惩罚,汉朝最猛、宋朝最严、明清最宽野史趣闻
白话历史,品味生活。前段时间关于某明星因偷税漏税被罚8.8亿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直呼:看来当年容嬷嬷扎的都是坏人啊!明星偷税漏税面临的只是罚款,等事件平息之后,找几个公关洗一洗就又可以出来大把大把的捞钱了。那如果在古代,这些偷税漏税的人又会面临什么处罚呢?还会像某明星一样把税款补交就完事了吗?
税收一直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偷税漏税就有一个专有名词'匿税',匿税在古代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匈奴,导致国力衰竭,汉武帝为了解决国库空虚,便下令向商人征收'算缗'(min)。算缗规定价值二缗的货物要上缴一算的税;小手工业者的产品税收减半,每四缗收一算;农民则无需缴纳。政令公布后效果并不好,很多商人并不愿意缴纳税款,纷纷拒交或少交。

汉武帝得知后,又颁布了一道'告缗',告缗就是鼓励民众告发不上交或者漏交算缗的商人,一旦查明属实立刻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告缗颁布后,商人们人人自危,纷纷主动上缴算缗,汉朝的国库也逐渐充足了起来。

唐朝时期对于逃税的处罚也是相当的重,不仅仅是罚款,还要挨板子。唐朝曾有一种名叫'间架税'的房产税,对于有多处房产的人来说,这可是个噩梦,随便一交就是数百缗,但是要是不交,那可更惨,'间架税'规定如果敢隐匿一间不报者,'杖六十'。对于那些举报偷逃'间架税'的则奖励五十缗奖金。唐朝后期新开征的茶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为防止贩私偷税,政府制定了严厉的处罚规定:私鬻(卖)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行群旅,茶虽少皆死;园户(茶农)私鬻百斤以上,杖背;三犯,加重徭'(《新唐书?食货志》)。

到了商品经济繁荣的宋代,朝廷对于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丝毫不减。凡是走私贩卖私盐的,贩卖一两以上,'决杖十五', 敢于暴力抗税,'持杖盗贩私盐,三人以上,持杖及头首并处死'。贩卖私茶'一斤即杖100,贩至20斤以上弃市(处死后示众)'。贩私酒'五斗处死'。南宋时期'白契'在民间广泛流传,'白契'就是指双方私立的交易契约,未向官府纳税加盖官印。后来南宋政府开始税收大检查,主要是针对'白契',又称为'括白契',要求民众主动申报纳税,隐瞒不报、偷漏税者,一旦查到,将没收其偷逃田房产总价的三分之一。

蒙元王朝对偷漏税者的处罚也是非常的重。比如商税,元代商税税率为1/30,元朝政府规定:凡隐匿税课者,物资一半没官。偷漏者一旦被发现,'犯者笞五十'。出于鼓励举报人的考虑,被没收财物的50%,作为奖金奖给举报人。元朝打击偷税的重点仍是放在盐、茶、酒等重要税收上,私贩上述货物与偷税者同罪,均'杖七十,徒二年,财产一半没官'。就连邻居不告发偷税,也要杖100。

明清对于商业的税收较轻,但是如果偷逃不缴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一旦偷税则要罚钞千贯。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开征的'厘金',虽然只对货物征收1%的税收,但只要偷税,就要处以偷税额3倍~5倍的罚款。

看完这些古代对于偷税漏税的处罚,大家还觉得某明星补交8.8亿税款的处罚很重吗?
本文作者:犀利野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