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贾谊汉文帝时期的成就有那些?野史趣闻
贾谊,洛阳人,生于公元前200年,才华盖世,当世无人能敌,根据《史记》记载,在贾谊十八岁的时候,背功一流,闻名于世。二十出头的时候,被汉文帝刘恒征召入宫,升为博士,后来刘恒想让贾谊任公卿之位,不过得罪了周勃灌婴等朝中大佬,无奈止步于此。后来更是因为邓通的离间计,让贾谊更是受不到重用。可悲,天妒英才,孝文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在抑郁中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虽然早逝,可是他很多建树的思想可是对汉朝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主张削弱诸侯国的权利

贾谊认为,一个下属诸侯国一旦实力太过于强大,那么它必定会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一定会造反。贾谊认为一个人乃至一个诸侯国实力越大,野心也会越大,因为人的本性使然,并且没有人也愿意在一个实力不如自己的老板手底下打工,这样的没有发展前景,所以要么跳槽,要么逼老板退位,然后自己当老板。像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些人都是实力强大,功高震主,认为刘邦的中央政府实力不行,所以都想当一把老板的瘾,而且实力越强,造反的欲望就越强,像韩信实力最强,最先造反。而像周勃,灌婴这些人为什么不造反,是因为实力太弱,造反造不起来,所以只能乖乖的听命于中央政府。所以根据以上经验教训,贾谊提出了一套他认为可行的方案,就是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让他们的实力分化,没有和中央叫板的力量。贾谊要对诸侯国大力实行分封制,长此以往,诸侯国的力量肯定会削弱,就像是切蛋糕,诸侯地盘就是一块大蛋糕,开始的时候是祖宗一个人的,等到祖宗死去蛋糕就平均分给他的儿子们,这样每个得到的蛋糕就会变少,等到儿子们死去,自己的蛋糕再平均分给自己的孙子们,那么孙子们得到的蛋糕就会更少,长此以往,每个人手里的蛋糕就会越来越少,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个都能得到好处,相信没有会不愿意,到最后诸侯的力量就自然瓦解了。如果说到了某一代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诸侯国的土地就有中央暂时接管,等到子孙多了在继续分封。如果说诸侯国联合起来造反,他们肯定要考虑成本问题,如果说一个诸侯造反成功,他享独一份,但是十个诸侯联合造反那么就要平均分成十份,而一旦造反失败那么所以人会没命,这样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一定会吓退许多人。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

二、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贾谊认为,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又要农民供给他们以奢侈的生活资料,因而导致了广大农民贫困。因此,贾谊主张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
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上《论积贮疏》,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论证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客观上符合人民利益,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同时,贾谊指出,商人卖奴隶,穷极奢侈,不尊重国家制度,冒犯皇帝尊严,主张俭约,禁奢靡之风。
在货币政策上,贾谊承认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质,不认为单凭君王权力就可以解决货币问题。因而贾谊建议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统一铸钱,即不让铜流布于民间,也不准老百姓私自采炼铜矿。可惜文帝未执行,以至币制混乱。贾谊的货币主张,在客观上已为后来汉武帝时实现统一的五铢钱制度,即所谓“三官钱”的流通开辟了道路, 武帝时期禁止铸钱的政策正是贾谊思想的延续。

三、儒法结合、瓦解匈奴

贾谊对待匈奴思想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 因而,在北方匈奴问题上,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 辅以“三表 、五饵 ”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
贾谊对他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颇具信心,所以他向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来实行其计划。 贾谊主张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的策略,因而西汉赢得了30 多年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为武帝最终战胜匈奴奠定了实力基础,故其功不可没。
本文作者:三斤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