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怎么死的?吕四娘刺杀雍正帝是真的吗?野史趣闻
雍正帝无疑是清朝260余年历史上,争议最大、留下疑案最多的皇帝,除了众说纷纭的继位之谜,他的死也同样备受关注。据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阴历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突然暴死于圆明园中。雍正帝平时身体十分健康,又不是年老衰亡(年仅58岁),怎么突然死亡呢?由于雍正帝残暴多疑的性格,生前对诸兄弟和功臣们的残酷迫害以及难以自圆其说的继位之谜,使他长期以来就形象不佳,最后突然暴死的结局,引来后人的众多猜测。尤其是到了现代,小说、影视作品中对雍正帝之死的演义和附会愈来愈多,使这一本来就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更加扑朔迷离。

在关于雍正帝之死的各种传说中,以吕四娘刺杀雍正帝的说法流传最广,《清宫十三朝》、《清宮遗闻》等书都有记载。
雍正八年(1730年),发生了吕留良一案,死难者共达100余人,吕留良和他的长子吕葆中虽然已死,仍被开棺戮尸,枭首示众;次子吕毅中被斩首;孙辈男女全部被发配到关外宁古塔为披甲人当奴隶;吕留良所著的文集、诗集、日记全部烧毁。此案还株连甚广,吕的学生严鸿逵被凌迟处死,沈在宽被斩首;其他吕氏门生以及刊刻、贩卖、私藏吕氏著作之人,或斩首,或充军发配,或杖责,下场都极为凄惨。
这是雍正朝一起极为残酷的“文字狱”,在社会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就因为这件事,雍正帝死后不久社会上便流传开了雍正帝是被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的传说。据说,雍正帝大兴文字狱,大肆株连时,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因不在家中,幸免于难。年仅13岁的吕四娘得知家中祖孙三代惨遭杀戮、迫害,义愤填膺。
秉性刚强的她咬破手指书“不杀雍正帝,死不瞑目”九字。从此隐姓埋名,潜伏民间,拜师学艺,動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奇高的剑术,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女侠。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吕四娘乔装打扮,混入宫内。此后,她找到合适的机会,乘机砍掉了雍正帝的脑袋。雍正帝被杀后,清廷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制造了雍正帝病死的假象,因雍正帝头被吕四娘带走,清廷秘密造了一颗金头下葬。

与这一传说相近的,还有各种说法。比如,吕四娘的师傳是一僧人,为雍正帝当年的武林十二好友之一,武功盖世,剑术奇高,且有一项秘不外传的绝技。后来因看不惯雍正帝的阴险狡诈,不愿助纣为虐,愤然离去,归隐山林。哪料,雍正帝深知其手段高超,怕他威胁自己的统治,派出御内高手四处寻找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最终这些人找到了高僧的藏身之所,并布下层层精兵。高僧见状,哈哈大笑,对雍正帝派来的人说:“我今天死了。你们的主人也不可能逃过。一个月后,自然会有人为我报仇,你们等着瞧。”说完,自刎而死。雍正帝得报后,深知这位昔日好友的厉害,心中不免有点恐慌,遂布置大内高手小心提防。想不到一个月后仍被高僧的得意女弟子吕四娘用飞刀绝技削掉了脑袋;还有传说吕四娘刺杀雍正帝,得到了一个名叫鱼娘的女子的大力相助。吕四娘利用朝廷在全国选秀女的机会,以美貌混入宫女之列。一次她和雍正帝的另一名侍女鱼娘一起侍奉雍正帝寝宿,鱼娘早已看出了吕四娘的用心,便帮她望风,协助吕四娘刺死了雍正帝。但鱼娘究竟是谁,为何如此却不知。
吕四娘刺死雍正帝的说法,在民间流传极广,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也越来越奇特,各种野史都有记载。近代以来,这一传说更是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情节渲染得惊险刺激、引人人胜。
198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泰陵雍正帝地宫,虽因故最终未能打开便停止了,但是不久民间却传说雍正帝地宫被打开,雍正帝有尸身没有头的说法。这自然不可信。不过,历史上是否确有吕四娘其人,雍正帝是否真的被她砍掉了脑袋呢?

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却也“事出有因”。首先,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在给自己的亲信大臣、浙江总督李卫的奏折中有这样的批示:“近闻有吕氏孤儿漏网之说,此事与卿关系非浅,尚须严为査办。"由此看来,吕氏有孤儿漏网的说法,早在雍正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传入宫中。雍正帝让李卫深入调查,严加查办,看得出他本人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隐忧。这无疑成为这种说法的有力佐证。其次,雍正皇帝的猝死确实也有许多异常之处,例如,雍正帝平时身体十分健康,怎么会突然就驾崩了呢?并且据说鄂尔泰是雍正帝临终受命大臣之一,在袁枚为他所撰的《武英殿大学士太傅文端公行略》中,曾有这样一段描绘鄂尔泰驰入紫禁城传雍正帝遗诏的描写:“(鄂尔秦)捧着诏书从圆明园赶往紫禁城。深夜无人,只好骑着骡子奔入宫里,宣旨弘历(乾隆)登基。这时,人们很惊讶地发现鄂尔泰左腿鲜血直流,才知道太仓促,被骡子给磨伤了。鄂尔泰竟没有察觉。”这难免让人生疑,如果雍正帝是正常死亡,鄂尔泰何至于如此惊惶?并且,乾隆皇帝在父皇死后的第二天,颁布了一道奇奇怪的上谕:“朕受皇考鞠育.....今忽遭大故,龙驭上宾。”“忽遭大故”之语是何等语气!这种措辞一般不会用来说皇帝死因,用在这里既可理解为暴病而死也可理解为身遭仇杀,死于非命。由此种种疑点来看,雍正帝之死确实充满蹊跷,吕四娘所杀的说法也非空穴来风。
本文作者:历史说是非(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