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后,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野史趣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丑时,康熙帝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驾崩前,宣布了人生最后一道谕旨: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是成书于乾隆六年的《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所载的康熙指定继承者的最高命令。此同近年亮相于辽宁博物馆的“康熙遗诏”中的记录:“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大同小异,只多了对身后国丧事宜的安排:“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所谓康熙遗诏,署名时间为康熙驾崩之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而从内容来看,实为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扬“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正统思想的面谕“增删、修改润饰而来”(王钟翰《清圣祖遗诏考辨》)。
面谕在文末标示“若无遗诏,无非此言”(《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斯言不会出现在遗诏中,但长篇累牍的升级版遗诏,还是在强调康熙加强满汉关系,又首崇满洲的既定思想。

康熙帝
这对后来雍正为了正名自己得位之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强调的“本朝之得天下,较之成汤之放桀、周武之伐纣,更为名正而言顺”,有着鲜明的影响。雍正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彰显自己继承了康熙遗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良运动,却仍然贯彻执行了康熙的政治思想。
当然,成书于雍正朝的《清圣祖实录》,也基本收录了“康熙遗诏”内容,同时与《清世宗实录》,一样详细记录了宣谕现场的见证者:皇三子诚亲王胤祉、七子淳郡王胤祐、八子贝勒胤禩、九子贝子胤禟、十子敦郡王胤䄉、十二子贝子胤裪、十三子胤祥及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隆科多。
嗣君、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却不在场。而作为胤禛的反对者胤禩集团骨干成员,除了老十四胤祯领兵西征外,其余皆在场。另外,还有不曾参与储位之争、后被胤禛晋升和硕淳亲王的胤祐,以及有夺嫡嫌疑而与胤禛格格不入的胤祉。
宣读遗诏,主角缺席,但旁观者,尤其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胤禩、胤禟、胤䄉在场,足以让雍亲王升为雍正帝,有了一份合法的见证。
2
雍正是否重演了一次清版烛影摇红,这是一桩历史的疑案。
就连对雍正入承大统极尽谀颂之词的萧奭,也在《永宪录》卷一中谈及,甲申戌时,康熙驾崩,“晏驾后,内侍仍扶御銮舆入大内。相传隆科多先护皇四子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而在第二天午时才宣读大行皇帝遗诏,以其“为人贵重,事朕以孝,政事皆好”,而“堪膺大任”。
究竟是康熙临终前宣读遗诏,还是康熙驾崩后再读遗诏?此为真假是非的关键所在。
萧奭为乾隆初年人,自称草泽臣,对宫廷秘事未必了如指掌。他可能读过雍正帝撰写的《大义觉迷录》,再以公开康熙遗诏为是。而在公开遗诏,康熙确曾有对诸皇子及隆科多宣谕一事,不为外人所知。

雍正
雍正已然是最后的胜利者,即以年号昭示雍亲王得位之正。
倘若康熙驾崩时,并不是指定雍亲王,而是要传位于传说中的暗定储君胤祯,那么以当时势力最强且改为支持胤祯的胤禩集团,断然不会给老四机会。即便他得到了掌管京师卫戍力量的隆科多的支持,亦于事无补。
胤禩不但有老八胤禟和老九胤䄉的财力支持,领兵西征的抚远大将军胤祯也与他往来密切。而在内阁三位满洲大学士中,马齐(首席)和萧永藻曾是胤禩的支持者;侍卫处六名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首席)、阿尔松阿、满都护也是胤禩的拥虿;就连管理皇家事务的宗人府,宗令简亲王雅尔江阿、左宗正贝子鲁宾、右宗人辅国公阿布兰,与胤禩往来密切。
据后来胤禛惩罚隆科多的诸多问题来看,隆科多曾在康熙朝支持胤禩为太子。他虽然最后支持胤禛上位,但对于胤禩还是敬畏有加的。
胤禛在旗势力,就是与诸王公共管的镶白旗。而八旗中有多位满洲都统,如掌管镶黄旗三旗事务的胤䄉、镶红旗满洲都统苏努、镶蓝旗满洲都统阿布兰、镶白旗满洲都统吴尔占,和正白旗满洲都统满都护,以及胤禩在封且有妻家兼领正蓝旗的岳乐子孙,都是支持胤禩的宗室成员。

3
与胤禩集团火拼,或者冒大不韪与诸竞争者进行生死较量,胤禛势力不济。
唯有一道康熙指定嗣君的谕旨,才可以让胤禛获得上风。
缘于胤禩势力最强,故而雍正即位后,第一时间命其为首席总理事务大臣,进位和硕廉亲王,排名在雍正心腹、和硕怡亲王胤祥之前。这是雍正对胤禩的极力拉拢。
如果康熙临终前当着诸皇子和大臣,并非指定胤禛为继承者,那么胤禩不会投鼠忌器,而胤禛也不敢妄动。
而胤禛的妻兄年羹尧,虽然在康熙六十年升为川陕总督,拥有一部分兵力,并掌握了西北大军的后勤补给,但在康熙旨意不明确时,也不会铤而走险。
至于后来胤禛“内靠隆科多、外靠年羹尧”,那也是在康熙选择了雍正之后的事情。故而,雍正命胤祯返京奔丧、年羹尧接管西北大军的通知,不是新皇帝的谕旨,而是以胤禩牵头的总理事务大臣团队发出。
本文作者:时尚小鞋匠(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