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高衙内欺男霸女,那真实的宋朝官二代们是这样吗?野史趣闻
今天我们所说的“官二代”,宋朝人称为“衙内”。两个词意义基本上是相通的。之所以宋朝时管“官二代”叫做衙内,是因为在唐和五代时,各藩镇多以自己的孩子充任“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虞候”等亲卫官,所以宋 人出于习惯,便将官宦子弟唤作“衙内”,这就如同民国时期,张学良被称为“少帅”,本身无褒贬,但据说张学良本人很不乐意这个称呼,好比别人叫他“衙内”似的。

“衙内”这个词有现在这么高的知名度,还得拜小说《水浒》所赐,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衙内”,就数施耐庵笔下的“高衙内”了。他的首次出场,便是调戏林冲的娘子,人称“花花太岁”。不光是《水浒》,在元杂剧中,也塑造了一批作恶多端衙内形象。这些创作于宋代之后的小说和戏剧,讲的都是衙内欺男霸女的故事,且均以宋朝为背景,实际上这无非是元朝文人对当时元朝统治不满,借古讽今,以宋朝衙内影射当时的权贵。

事实上,我们看宋代的正史,但可以发现,宋代的“官二代”并非全是“高衙内”那样的人物,如北宋贤臣范仲淹的子孙,便是贤才辈出。即使椒高俅的三个儿子,也谈不上臭名昭著,因为史料上找不到他们作恶的故事。如果当时确实是劣迹斑斑,应该是难逃史笔的。宋朝的恶衙内现象,也不可能比其他任何朝代严重。
宋代人在约束“官二代”胡作非为方面,据史料记载,还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道德和风俗上的约束。大家都知道,宋朝重武轻文,所以那些士大夫们很重视培养子孙的品行,当时我们现在熟知的士大夫都留下了家训。如范仲淹有《义庄规矩》,司马光有《家范》,包拯有《家训》等。不仅数量多,从内容上看,也是很值得称道的,他们很注重对家人的品德教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告诫子弟不可骄横。

包拯的家训很简单,全文只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宗法时代,“开除家籍”无疑是非常严厉的惩罚,所以老包这条家训的约束力是非同小可的。包拯的子孙到底也没有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除此之外,宋代在当时已经确立了“独立审判”的原则,按照法律规定,州县法官独立进行审判,不得征求上级法司的意见。另外,还有那些御史盯着,哪个官员如果徇私舞弊,被揭发检举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大体而言,宋代的“官二代”如果触犯了国法,也是难逃法律的惩处的,即使有个地位显赫的爹,也未必罩得住。
本文作者:历史点点星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