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知识」丰中铁先生年谱 苗长江野史趣闻

2018-11-11 15:35:03
  • 丰中铁先生年谱

苗长江


1917年(1岁)

8月9日(农历)先生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城北街丰家院子。按字辈配金、木、水、火、土五行,初名宗铁,后改为中铁。父高志,字博斋,同治6年(1867年10月8日)生,由劳绩保奖五品职官,辛亥革命后不合于时,退隐林泉,自号四辟山人。母彭氏,光绪17年4月6日生,原丰家佣人,高志为照料多病的父母,娶为第四房妻,生长子宗镒,先生为次子。

1921年(4岁)

年末父高志病故。

1922年(5岁)

5月16日弟宗钺出生。

1926年(10岁)

母彭氏病故。此时先生正读小学,由兄宗镒在小商铺作雇员、小餐馆跑堂倌的微薄收入勉强拉扯长大直至小学毕业。

小学期间,绘画课成绩优异,多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少年时代先生习《芥子园画谱》,画谱内有《蜀山行旅图》,重峦叠嶂,行旅者沿栈道蹒跚竭蹶而登,留下极深的印象。

1930年(14岁)

秋先生为便于谋生,加之有小学时期绘画课的基础,报考广安中学初级艺术师范班被录取,学习国画、水彩。

1933年(17岁)

因品学兼优,受到校长张岷僧赏识,毕业后被安排留校,任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先生每有闲暇,必研习绘画。读《桐阴论画》、《画学心印》。

1934年(18岁)

年初为追求进步考入重庆民生轮船公司,在茶房当服务生,因频繁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回原籍。

1935年(19岁)

广安同乡张平江女士(曾任宋庆龄秘书)在上海创办惠平中学后,聘广安籍进步青年邓垦、刘田夫、丰中铁、杜钢百到该校任职任教,先生受聘为图书管理员。此间,受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自学木刻。学校进步空气浓厚,经邓垦介绍加入共青团。正值“12.9”运动爆发,先生连夜作木刻传单《打倒汉奸》,并赶印若干幅,在次日参加上海的大游行时,广为散发。

是年,为上海工人共青团读物作插图数幅(均佚仅存《刺刀下》一幅);在上海《艺风》杂志上发表漫画《弄堂》;作木刻《卖儿》(次年8月12日发表在重庆“新蜀报”)。

1936年(20岁)

4月初上海惠平中学因经费不济停办,先生回到四川,在万县渝万马路管理站作办事员。

7月4日在“新蜀报”发表木刻《高尔基》,这是在内地公开的报刊上发表的第一幅木刻作品,从传播入手,由此展开内地的新兴木刻运动。

12月到重庆。

是年,创作木刻《收粮的来了》、《静静的乡村》、《修理大洋楼的人》、《四川的农村》、《鲁迅像》。

1937年(21岁)

1月同刘鸣寂、严叶语、谢又仙、胡夏畦等人发起成立“重庆木刻研究会”,先生被推为会长,此为内地第一个木刻团体。

2月经高功富介绍去川康银行工作,任储蓄部职员。

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11月22日参加“重庆文化界抗敌协会”,担任执行委员。

年底在川江航务管理处临时兼职。一天,在航务处看见扣留了一个从万县逃婚乘轮船来渝的女中学生在伤心哭泣,此人名李德英。万县法院以李被人拐逃为由,致电川江航务管理处将其查扣并于次日原轮押回。问明情况后,先生去重庆妇女救国会,希望以社会团体的名义出面干预保释。李德英被保释后去延安。先生由此认识该会负责人之一的闵蔗佳女士(后结为伉俪)。

抗战爆发前创作的木刻有:《行窃的人儿》、《挖白泥作食料的人》、《怒吼吧,中国》、《义勇军自己保卫着自己》、《工人夜课补习班》、《散工后的晚餐》、《搜索与被搜索的》、《乡村的风景》、《茫茫大地、食粮在哪里》。这些作品和1936年的作品,主要揭露统治者的残酷,反映当时农村的凋敝,农民的厄苦。

抗战爆发后的木刻有:《记住,那是日本鬼子干的》、《光荣的牺牲》、《活跃的游击队》、《冰天雪地里的抗日游击队》、《游击队之铁骑》、《我们的机枪手》、《法西斯土匪旗》、《杀戮》、《塞上前线我军之马队》、《锦绣家园》、《救亡壁报》。这些作品主要揭露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颇有影响。

由于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先生在创作大量木刻作品时,对多种外来形式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摸仿。

1938年(22岁)

4月经友人张公牧介绍至“星渝日报”作副刊编辑。

5月武汉“新华日报”在重庆成立分馆。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副主任周怡告诉先生该报可能迁渝。遂协助周怡置办了一整套印刷和门市营业所需要的器材、设备、房屋及工人。

6月12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简称全木协)在武汉成立。先生被选为21名理事之一,重庆木刻研究会全体成员集体加入此协会。

7月7日“抗战一周年木刻画展”在重庆商会礼堂展出,先生有多幅作品入选参展。

同月全木协在重庆设立办事处,指定为负责人。

10月全木协迁渝,由丰中铁、文云龙、王大化负责会务。

10月25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停刊,同日在重庆复刊。

11月24日中苏文化研究会在重庆成立,先生任该会美术组副组长(组长魏孟克)。

同月加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是年,木刻作品有:《游击队之伏击》、《破坏敌人后方的交通》、《伤兵》、《你的家乡》、《朝鲜义勇队》、《谁无姐妹,谁无妻女》、《庆祝十月革命21周年》、《肉搏前》、《北平,我们的游击队回来了》

发表文章《木刻艺术吗?》。

“商务日报”开辟“木刻专页”,先生在“写在发刊之前”一文中写道:“木刻艺术现在应该作的是要普遍的启发‘沉睡’中的同胞,用绘画具有的特殊效力去宣传、说服那些对国家民族漠不关心的好朋友,去揭露日本法西斯土匪的兽行——奸淫、屠杀、轰炸——抓住目前社会畸形的状态,用我们的刀子凿破它。”

1939年(23岁)

1月主持筹备“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

2月20日好友刘鸣寂(木刻家)不幸早逝,甚为痛惜。

3月21日与重庆妇女救国会负责人之一的闵蔗佳女士结婚。

4月6日“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在重庆社交会堂开幕,共571幅作品参展,获得各界广泛好评。

4月7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一年来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4月15日辞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负责人职务,辞职启示刊登在次日的“新华日报”。

5月1日在“新华日报”、“国民公报”同时发表木刻作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月7日日机频繁空袭重庆,创作中断。

7月15日全木协迁往桂林

8月创办“中国木刻供应社”,该社为重庆、四川和全国各地的木刻作者提供木刻工具、材料、书刊的供应并函授木刻技法,这是先生对中国抗战时期木刻活动的特殊贡献。

9月编写《外国木刻选集》交生活书店(未出版)。

10月3日长子丰孝渔在重庆出生。

11月作木刻自画像一帧。

12月7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苏联木刻版画在中国》。

12月中下旬经成都,出剑门,越秦岭到达西安,住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拟赴延安。

是年,作木刻作品:《我们笔头工作者的检讨》、《邹韬奋速写像》、《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打击法西斯侵略者》、《自刻像》、《苏联三女飞行家远征记插图》,“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主办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展览”(新华日报特刊刊头)。

专著《学习木刻入门》出版;《丰中铁木刻集》(原版手拓本100册)出版

1940年(24岁)

1月2日“中国抗战艺术展览会”在苏联莫斯科东方文化博物馆举行,《北平,我们的游击队回来了》入选参展。苏联方面有专门文章推荐此画,并印成卡片发行。

2月赴延安被阻,返回四川。

7月16日重庆的住所被日机轰炸。

10月-12月参加中国农民银行行员培训班。

是年,木刻作品有:《法西斯轴心》、《所谓欧亚新秩序》、《列宁像(因政治原因未能发表)》

1941年(25岁)

1月4日皖南事变

4月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从桂林迁回重庆,被国民党当局勒令撤销,中国木刻供应社随之停止。先生将该社有关资料、工具,所存刻刀赠给“新华日报”门市部,离渝抵蓉。在成都中国农民银行,作助理员。

6月去什邡县,在成都中国农民银行下属的什邡合作金库任经理。

是年,木刻作品《今天涨多少?》

著作《木刻版画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为当时国内综合研究木刻版画的第一本著作。内有木刻简史、木刻技法,解答木刻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内容,并配有若干插图,被初学者视为教科书。

1942年(26岁)

1月去康定农民银行,任职员。

8月去雅安农民银行,任职员。

木刻作品:《煤矿》(套色)

1943年(27岁)

7月26日次子孝淮生于雅安。

皖南事变后,先生迫于政治压力离开重庆,生活窘困,流动频繁,为谋生而东奔西走,又患上肺结核,加之缺少木板材料等原因,木刻作品锐减,但作了致力于提高的尝试。

是年,所创作《藏族舞俑》开始摆脱洋味,在构图、刻法方面向着民族化的方向前进一步。该画是我国表现藏族生活的第一幅木刻。

1944年(28岁)

在雅安“建康日报”任主笔兼西康省立中学、雅安明德中学教员。

1945年(29岁)

年初任“建康日报”总编辑。

9月编辑部内部纷争不断,人事纠纷、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先生愤然辞职。

10月应友人之邀去宜宾,任“川南时报”主笔。

是年,作水彩组画《藏区风光》四幅:《雅砻江上的皮筏》、《喝呷酒》、《搓毛线》、《喇嘛庙》。

1946年(30岁)

兼宜宾“戎州日报”经济编辑。

作木刻组画《川康风物》,《跳弦子》为四幅组画之一,其余佚失。为唐献瑞作国画《宜宾全景图》。

1947年(31岁)

4月先生频繁在“川南时报”、“戎州日报”发表文章,揭露当局的丑态恶行,被列入黑名单,地下党安排去香港避居。

5月初抵香港。途径粤北昌乐县砰石镇时有短暂停留,对景写生作画稿数幅。

6-11月在香港智源书局,任店员。

12月参加香港“华人文员协会”、“人间画会”。

同月九龙纱厂,任会计员。

1948年(32岁)

香港纱厂,任会计员。

木刻作品《跳弦子》参加“人间画会”举办的绘画展。

1949年(33岁)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2月由香港抵广洲。

是年,创作木刻《丰年图》、《鲁迅像》。

1950年(34岁)

1月由广州回到重庆

2-8月重庆育才学校任美术教员、美术教研室主任。

9月西南文联创作辅导部美术创作辅导员兼“大众文艺”美术编辑。

是年,作国画《飞夺泸定桥》。

1951年(35岁)

5月去北碚、北温泉写生。

8月“大众文艺”改名为“西南文艺”,仍任美术编辑。

是年,作国画《成渝铁路第一次车辆起卸》,这是我国最早表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画作。

1952年(36岁)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四川省委委员,后任文化工委主任。同年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狮子滩电站,在重庆长寿县长寿湖兴建,先生常去写生,并把此地作为体验生活的基地。

1953年(37岁)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拟聘先生任教,被西南文联婉拒。“人民美术”杂志社来函,拟调先生去京任该社编辑,亦被西南文联婉拒。

1954年(38岁)

创作木刻《横贯绝壁》,这是表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幅木刻作品,受到好评。

1955年(39岁)

因大区撤销,“西南文艺”更名为“红岩”(四川省文联所属的“群众文艺”更名为“草地”),先生任美术组长。

为此刊七月号作国画插图《狮子滩水电站工地一隅》,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奖金100元,引起美术界关注。

1956年(40岁)

10月去北京。到荣宝斋细看《簪花仕女图》。到故宫绘画馆细看《清明上河图》。开始考虑撰写相关的研究性文章。

10月20日参观鲁迅故居,作写生画数幅。

是年,作木刻《秦岭盘道》、《山城》、《拦河大坝》、《鲁迅像》。

《秦岭盘道》发表后,受到读者称赞,认为这是木刻风景版画的新技法,先生决定在此基础上继续作更深入的探索。

1957年(41岁)

1月去红岩村写生。

3月去重庆化龙桥写生。

6月30日在重庆狮子滩电站下硐大坝写生,作水彩画稿《长寿湖下硐电站全景图》。

7-8月峨眉山写生,作水彩画20余幅,速写40余幅。

9月购李浴《中国美术史纲》细读,作七十余多处评点。

是年,创作木刻《红岩村》、《贡嘎山、大渡河、川藏公路》。

1958年(42岁)

下放到长寿湖劳动。

1959年(43岁)

7月趁劳动之余,去下硐电站及龙溪河写生。

8月“红岩”与“草地”合刊,改名为“峨眉”。

11月调往成都,任“峨眉”编辑部美术组长。

1960年(44岁)

5月“峨眉”更名为“四川文艺”,仍任美术组长。

是年,创作木刻作品:《山城风光》(火柴版画);为雁翼诗集《战友集》(重庆人民出版社)作封面插图;《渠道成网》(又名《水库成群,渠道成网》),此画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印成单页发行。

1961年(45岁)

4月“四川文艺”和“星星”诗刊合并,改名“四川文学”。先生离开编辑部,进入四川省创作委员会,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9-10月去阿坝州的林区写生,足迹遍米亚罗、鹧鸪山、卓克基、马尔康、三家寨、梭磨、砍竹沟等地,作铅笔速写、水墨速写、水彩速写共约80余幅。

是年,创作木刻《林峦叠翠》、《百年大计》(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印成单页发行);为付仇诗集《林海夜话》作插图数帧。

1962年(46岁)

9月-10月15日赴长江三峡写生,为了近便,多住路边栈房、乡镇小店,先生背着画夹,带着干粮,常常晨出暮归,有时为了写生甚至翻山越岭,手脚并用,艰难爬行。此次写生历时近月,所作画稿计有彩墨50余幅,水墨20余幅,铅笔写生140余幅。200多幅画稿内有俯视、仰视、平时等多种视角下三峡诸峰的状貌,亦有轮船、帆船、木船等20余类船只游弋江中的各种态势,以及灯标、栈道、村落、田畴、人物、山林、流泉……就连三峡岩石之皴褶纹,无论滥书页式、桃片糕式、斧劈式、滥网式、蜂巢式、乱门式等等尽在其中。

是年,创作木刻:《四川山水组画》(笺谱)、《蜀道》、《卡斯特洛肖像》、《嘉陵锦绣》。次年10月15日,马克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嘉陵锦绣》一画“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表现来看,都无疑是一幅成功的风景版画”,“刀法上线面结合,粗细有致;有虚有实,变化丰富;密而不闷塞,细而不琐碎。”,“显示了作者组织概括的才能和严谨不苟的风格”。

1963年(47岁)

1月孙女丰岱出生。

12月去重庆南泉花溪公社光明大队的堤坎电站、虾子溪提灌站、桥子口抽水机站、花滩溪电站、虎啸口电站写生,为创作《山乡小水电》作准备。创作木刻《林业尖兵》、《大江东去》。《大江东去》的画面经营布置,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民族传统,又大胆运用散点透视和走马透视。在刀法上,学习徽派版画,追求苍劲流畅,均获得成功,获得广泛好评。次年4月23日,马克在“人民日报”转载《大江东去》时撰文,认为此画“不落陈套、独出机杼,以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造,整幅画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一幅佳作’。”文章中还写道,“作者曾多次往返于三峡和长江大桥之间,甚至攀登到三峡两岸上去进行细致的观察、领略和写生,先后经过几年时间的构思和孕育方才完成。”

《大江东去》标志着先生独特风格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964年(48岁)

4-5月去新安江电站、三门峡电站及南京写生。

11月被抽调去参加四川省“四清工作团”,去巴中县分到“巴中分团”后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夜间开会搞“四清”。

创作木刻《蜀山春雨》、《出峡图》、《林场》、《山乡小水电》(又名《梯田》、《山区公社》)、《新安江水电站》(又名《自力更生的硕果》、《自力更生》)。为高缨短篇小说集《山高水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作封面插图。

1965年(49岁)

10月被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抽调去参加由50余名雕塑家、版画家、国画家等组成的四川省大树公社美术工作队,到汉源县大树公社参与描绘大树英雄群像的集体创作。

创作木刻《名峰增秀》。次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此画时,江池撰文评介,认为该画“构图很有气势,刀笔严谨、一丝不苟,细节的处理周密而不繁琐,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1966年(50岁)

1月5日-2月15日在大树公社积累创作素材,先后去林罗埝、大铺子、伙房沟、狮子山、李子坪、锅凼沟、磨房、前岩洞及凉风岗护埝桥、渡槽埝管所和泥美公社、晒经关公社写生,为创作《自流灌溉》作准备。

5月16日文革爆发,四川省委工作组进驻省文联。

11月群众组织兴起,省文联各机构全面瘫痪。

1967年(51岁)

整日闭门习字,行楷初学苏轼、苏辙,后学何绍基,再学米芾。草书学怀素自叙帖、于右任千字文。

1968年(52岁)

习汉碑,学曹全碑、史晨前后碑、华山庙碑。

1969年(53岁)

1月6日随省文联到大邑县安仁镇和省级文艺单位一道参加“清理阶级队伍”运动。(著名电影演员冯喆在运动中自杀)

11月被通知去茂汶县,参加农业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2月被通知去米易县湾丘五七干校,按团、营、连、排、班编制,参加劳动。

丰中铁先生年谱续

苗长江

1970年(54岁)

“米易县弯丘四川省级机关五七干校”原为劳改农场,占地近10万亩。省直机关数千干部及文学家、艺术家先后被赶到这里,编入6个营18个连,分别从事架桥、修路、伐木、建房、制糖、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喂猪等劳动。先生被安排牧鸭,整天赶着鸭群四处觅食,后又被安排为成昆铁路捶道渣,白天劳动,晚上参加“斗、批、改”运动。

1971年(55岁)

从弯丘五七干校东侧等穿越而过的成昆铁路,全长1100公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异常艰险。桥梁多、桥隧相连亦多,桥梁隧道的累计长度达400多公里,占全线40%。该段铁路成为先生艺术创作的一道重要风景。一日,先生头戴草帽、正襟危坐、以勾画稿,引起守卫在隧洞口执勤士兵的警惕,被疑为特务,当即收缴了速写本和铅笔,后经五七干校派人去交涉、说明情况后放回。

1972年(56岁)

1月5日 由弯丘五七干校回到成都。

2月 参与筹备《四川文艺》(出试刊三期)。

7月14日 次孙女小岷出生。

是年 创造木刻《自流灌溉》,此画场面宏伟、景象壮观、气势雄浑。后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单页发行。

1973年(57岁)

年初,四川省创作委员会成立。先生为该会美术创作员,恢复从事专业创作。于是,请辞诸职、谢绝酬应、潜心创作,在木刻创作生涯中又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创作的木刻有《高峡平湖》、《三峡轻舟》、《韶山》、《天堑变通途》。

1974年(58岁)

成昆铁路建成后的壮丽景观,激发了先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为了描摹这条线路的整体景象,深刻理解铁道构造和艺术透视的关系,5月28日先生从成都出发沿线写生,一路且行(乘列车)且停。历时半月,作彩画稿51幅、铅笔写生稿90余幅。先生在关村坝、牛日河、白熊沟、苏雄、白石岩停留并创作大量作品。在凉山最高处的沙木拉达大隧洞(长6380米),仔细观察多层隧洞的套叠和铁道向深邃处延伸的风貌,并对景作画;在阿南庄站至龙骨甸站观赏并绘制铁道线的轮廓:由直线变弧线,形成跨线盘道后螺旋上升,蜿蜒曲折爬行,而后又成直线前行、向山腹穿越,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壮丽图景。回到成都后乘兴画稿并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万水千山只等闲》。该画发表后,很快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结画艺术》、《北京周报》、《四川日报》、英、法文版《中国文学》等20余家报刊转载。被北京工艺美术公司刻磁、三明南工艺公司竹刻,被铁道部选为礼品茶叶盒(铁皮)招贴画。该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活动中出展10余次。齐凤阁先生在论及《万水千山只等闲》时写到:图的上部用了烟云隐见的布置法、中下部分用焦点半俯视,统观环形展现全貌。因而显得气势宏大、撼人心魄,景色的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1975年(59岁)

拟去刘家峡水电站写生,因差旅费未落实而作罢。创作木刻《高路入云端》、《巴山烟雨》、《公路修到家》,很好地运用了中国山水画的交远布局法与山的皴法,获得好评。被《美术》、《中国青年报》、《北京周报外文版》等10余家报刊转载,并在第四届全国美展系列活动中汇展近10次。北京广播台作为对外宣传品,被《全国铁路时刻表(1977)》选为封底插图。

1976年(60岁)

3月12日 参加宋广训带队的“四川美术参观团”,去广东、广西、海口、武汉等地学习、参观、作速写若干。

4月 前往龚嘴电站(主要是515电站)写生、作彩墨、水墨画30余幅。

6月中旬——9月 防震救灾在文联宿舍楼下搭防震棚,白手起家赶刻《地动山河铁壁摇》(后改为“山河新貌”),晚上在防震棚休息。

9月9日 毛泽东逝世

10月 听粉碎四人帮的文件传达

10月—12月 生病

1977年(61岁)

创作木刻《虎踞龙盘》、《走大寨之路》、《欣欣向荣》

1978年(62岁)

3月 《山河新貌》木刻集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4月 “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联合国教科文“中国现代绘画展”展出。

4月 被选为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委员。

5月 何洛在《美术》杂志第五期,发表了评述丰中铁作品的文章《搜尽奇峰、咫尺千里》。文章写道:“丰中铁的画风,是独树一帜的”,“他多年来对民族化有所追求,力求自己的作品摆脱洋味、卓有成效,值得称赞。”“他借鉴中国绘画传统,其作品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既有浑然一体的大气势,又有精心刻画、引人玩味的细节描写。”

是年,创作木刻《万里长江第几桥》、《跃上葱茏四百旋》、《鲁迅像》。

1979年(63岁)

10月27日 在北京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文代会

是年,创作木刻《梯级开发图》、《蜀山行旅图》。在创作《蜀山行旅图》时,受幼年所习《芥子园画谱》中“蜀山行旅图”一画的启发,取其原意而另行构图,不重复过去的章法,吸收传统国画高、广、深的布局。用刀疏密,谐和而有节奏感,独具匠心。该画较之以前的作品,更简约、更富有传统国画的神韵。该画发表后,被《中国美术》、《解放画报》、《中国青年报》、《文艺增刊》、《新华文摘》、《版画艺术》、《香港新晚报》等10多家报刊杂志所转载,并在第六届全国版画展、南斯拉夫国际版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部分藏品陈列展等大型会展中多次展出。

1980年(64岁)

1月 应约为“中国美术馆藏品集(一)”一书撰写“我的创作道路。”

3月7日 老友黄然波逝世,甚为哀惜。

4月 参加了中国版画家协会在安徽黄山成立的大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后为顾问),闲时去黄山诸峰写生。

5月 《丰中铁作品选集》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6月5日 成都画院成立,被聘为顾问。

6月22日 参加四川省第二届文代会,分组讨论时,先生在美术组发言,批判省美协搞宗派主义,办事不公正时,与李少言发生争执,愤然离席。

下半年,恢复国画、书法创作。

是年 创作木刻《北出剑门》,《高路入云端》,在日本“中国木刻展”展出。

1981年(65岁)

5月 在“版画艺术”上,发表《关于“蜀山行旅图”及其它》。

5月12日 在葛洲坝写生、作画,有国画《巨坝横江》及巨画(四张四尺整纸连接)“葛洲坝全景图”。31日从宜昌逆流而上,沿途写生, 6月2日抵达重庆。纪念鲁迅百年诞辰,作五言诗一首:“有笔似快剑,嫉恶如寇仇。鞠躬为人民,文章足千秋。”

是年冬季 写五言诗《新蜀道》:“千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日新铁路,纵横万山间。交绕辟峰行,迂回复盘旋。低截涤涧谷,桥隧频相连。穿插千韧壁,驰骋白云端。西越峨眉岭,北出剑门关。南跨长江险,东逾大巴山。迢迢北京路,锦城一日还。壮哉新蜀道,人民尽开颜。”

是年,创作木刻《葛洲坝之夜》、《鲁迅像》作国画《峨眉三顶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香港“中国版画50年作品展”展出,“大江东去”在巴黎“中国木刻50年展”展出。

1982年(66岁)

10月 被选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前往杭州参加“四川、浙江两省书法家协会书法联展”,顺道去合肥看望久别的弟弟丰中钺。

9月 为成都画院撰书,有杨马赋、李杜诗、薛涛笺、升庵文、黄筌画、东坡帖、诸葛两表、朱陈诗篇、沫若史论,收古今绝艺供余业时学习。

是年,创作木刻《蜀山飞澡》。《交路入云端》在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展出。

1983年(67岁)

4月 录旧作(秀峦叠翠凝青城,密等通幽寒气馨。浓阴好处鸟语细,诗兴来时必有亭。)赠予友人。

4月11日 《人民铁道报》发表魏文宝文章《眷恋新蜀道的版画家》,介绍先生部分作品,并配发访问记及诗、书、画各一幅。

4月29日 当选四川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5月23日 两年来多次反复修改的巨幅木刻《蜀山图》定稿,动刀刻。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除吃饭、去卫生间外,全在画室创作,闭门谢客,也不让家里人进入,连续七日,因过度劳累,休息半天。

6月9日 省民盟拟成立文艺咨询服务处,得知被内定为负责人,婉言拒绝。

6月13日至6月25日 参加阿坝州文联成立大会后,顺道去马尔康、九寨沟、黄龙、红原写生。

8月11日 参加省民盟组织的大足县石刻选像活动。

8月19日 为广安市翠屏公园题写“翠屏毓秀”四大字,每字1.15公尺见方。

9月30日 《蜀山图》初刻完成后,修改、补办一大块。

11月11日 继续修改《蜀山图》,因为整体效果仍显拥塞,又难于剔除繁冗部分,颇费心思。

是年,创作木刻《齐白石像》、《峡江烟雨》组画二幅、《蜀道组图》四幅。《鲁迅像》(1981)在东京“四川版画家作品展”展出。

1984年(68岁)

1月1日 应邀赴湖南湘潭市,参加“齐白石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被选为纪念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题写“高山仰止”四个大字。

3月12日 继续修改《蜀山图》。

6月16日 拓印《蜀山图》,因此图幅面大,但无画案,只能将板子的一头搁在窗框上,一头放在书桌左抽屉上以便伸缩。画室空间窄小、磨擦受限,站坐受限,行走受限,甚为不便。印出后,效果较好。先生自己认为,“此画刀法更为丰富,更为老练,纵横驰骋均能得心应手,不枉五十年锤炼之功。惜构图仍欠完美,未竟理想,近看甚佳,远看不宜。”后人论及此画,认为“刻制技巧之精到圆熟和拓印效果之完整都是无懈可击的。”

7月31日 20幅“蜀山图”的拓印,历时一月半,今日完成,先生如释重负,但双脚浮肿,精疲力竭,多次近乎昏倒。

8月9日 68岁生日,和往年一样,未举办祝寿宴。

9月16日 为乐山、凌云寺题写“纵览岷峨”四字。

10月4日 福建版画家吴东翰,将早年李桦赠他的《木刻版画概论》转赠给该书作者丰中铁。先生手中已无此书,获之甚喜,回送《溪山烟霭》、《蜀山行旅图》两幅木刻作品表示谢意。

10月21日 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

12月5日 动身到梓潼大庙山、江油李白故居写生。

12月15日 撰写《三十年代早期木刻画作者之一——刘鸣寂传略》

是年,创作木刻《溪山烟霭》、图画《蜀道凌云》、《飞越深谷》,在美国伊利诺丹洛佛大学“中国版画邀请展”展出。

1985年(69岁)

1月1日 清理木刻、图画、书法作品,逐一登记在创作年表中。

1月13日 北京的马克、四川的倪钖文,拟系统撰文论述先生生平及作品的文章,先生将创作年表复写稿邮寄给他们。

2月10日 得知好友李叔剑在法国逝世的消息,眼泪盈眶,久久不能抑止。

3月28日 为成都画院陈列室书写行草屏“春江花月夜”诗四条。

8月11日 前往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写真,作速写30余幅。

10月13日至22日 参加省政协组织的九寨沟写生活动,作彩墨7幅。

11月 办理退休手续。

12月13日 预作《九寨沟木刻稿》,没有成功,最终放弃。

11月29日 完成了从9月22日开始雕刻的作品“神女诸峰”。

是年,木刻《山河新貌》在香港“四川版画交流展”展出。

木刻《齐白石》在香港“中国现代木刻版画展”展出。

1986年(70岁)

1月20日 去什邡一游,年已七十,仍写生不辍。

4月19日刻 《密林涤处》,视力严重下降,近看需用200多度近视眼镜,远看(1米外)必须借助500度近视眼镜。

6月18日 印完《密林深处》,效果良好。

6月26日 应漓江出版社之约,作木刻“漓江峰林”。

9月27日 因得知有人操纵“中国版画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拒不参加。

11月 为纪念王大化逝世四十周年,特写悼文《纪念王大化》。

11月19日 随李少言领队的“四川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是年,木刻《飞越深谷》、《溪山烟霭》在日本“中国当代版画沙龙展”展出。《蜀山行旅图》在日本山梨“四川现代绘画展”会展。

1987年(71岁)

1月 从东风路文联宿舍,迁居到新分配的东城根南街116号的省美协宿舍。

4月29日 生病,由感冒起,久咳不止。

5月5日 长孙女与郭恩杰结婚,与亲友在文君酒家家宴,以示祝贺。

6月27日 隶书题写“琴台故径”匾额。

8月3日 《蜀山行旅图》在日本以标价4000元(人民币)售出,除日本画商分成,中国美协、四川美协、四川美协画廊分成及纳税后,最终获得稿酬280元。

8月9日 七十一岁生日,家宴祝贺。

10月5日 先生询问,去年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赴日本展出的名义,取走的13幅版画,至今一年有余,为何杳无音讯。并亲自发信询问,却未收到任何消息。

12月15日 参加省文史馆建馆35周年纪念会,与人合作国画3幅。今年没有木刻创作,先生自认为原因有四:搬家累病、日渐衰老、江湖市侩气咄咄逼人、意兴索然。

1988年(72岁)

1月5日 收到华蓥市政府的通知,当选为第七届省人大代表。

3月22日 力辞省民盟文委主任职。

4月8日 作《大好河山》木刻稿。

8月25日 《大好河山》完成一半,因过度疲乏,休息两日。

10月5日至10月10日 前往广州参加“发扬齐白石艺术知名人士书画会”,不满主持者的商业炒作,开幕式后即去作广州街景写生数幅。

12月10日 印完《大好河山》,效果不甚满意。

是年,《密林深处》在香港“四川美术作品展”展出。

1989年(73岁)

2月19日 老版画家荒烟病逝,颇为伤感,去电吊唁,写挽联“拙于江湖,精于艺术。”并请《光明日报》编辑盛祖宏转荒烟夫人。

3月19日 《光明日报》刊发送荒烟挽联,开罪了某些美术名家。

6月24日 加速清理现存作品,补上编号,签名并分配给子孙们。发现有七个问题:(一)偶有黄斑。(二)展览时截去白边,现无编号、无签名。(三)有的印数太少,寄出未收回,如笺谱组画四幅,仅存梯田一幅,其余三幅连样张都没有。(四)有的构图太满,未预留钤印空间。(五)有些作品创造出优美的刀法,但中断了。(六)题目内容有类似或近于雷同的;有的作品有概念化、公式化倾向,内容不深、肤浅、简单。(七)还有既未刻名,又未登记,不知年代的作品。

8月20日 撰写合江亭对联。

9月 刻印“高峡飞云”

12月18日 清理登记完现存版画,分配给子孙。

1990年(74岁)

2月 辞去省民盟文委主任一职。

6月20日 邓垦80岁生日,画“桃”一幅祝贺。

12月9日 曾外孙郭丰城出生,四世同堂,甚喜。

是年,创作木刻《归舟》。

1991年(75岁)

7月20日 孙儿小屹出生。

7月26日 凌晨3时,夫人闵蔗佳病逝,哀痛至极。

10月5日 未参加在京举行的“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及纪念新兴版画60周年大会”。大会授予先生“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及铜质奖品,后由好友牛文从北京带回并转交。

10月10日 先生索要成都市广播电视剧、电视台、广播台,以配合“国际电视节”的名义要去的版画和国画,但无下落。

11月16日 为母校广安中学“纪念80周年校庆”作三十年代广安中学校景全图,五尺整张,立幅,题为“翠屏育秀”。先生认为,画法有新意,透视准确,十分满意。

是年,创作木刻《十断黄河》、《鲁迅在创作》。

1992年(76岁)

1月15日 对次子孝淮讲:我没有江湖市侩那一套本领,所以难逃脱当今“劣胜优败”的新规律。

4月7日 送木刻《蜀山春雨》参加省展,先生看不惯全国美展、版展评选中的某些不公、不正现象,所以要求:“请只参加5月23日省展,不参加送京评选”。

6月16日 镌印一方,“老年失侣,书画作伴。”

8月8日 刻完“黄山奇峰”,刀法熟练,纵横驰骋而不逾矩。

10月9日 长期没有画案,把家里的楠木柜子拆掉改作画案。心有余而力不足。请何继笃帮忙,七拼八凑,耗工费时。既不美观,又很沉重,但作画近60年,终于有了一个画案。

12月11日 好友艾芜去世,写挽联“诚朴长在,艺术永存。”

12月30日 在书法创作上,有新篆体的设想。由于篆书更接近象形文字,实际上是一个图案,很美观。但作为文字,现实生活中不但用不上,而且难辨认,想写一种大致可以猜认的新体篆文,可以促进书法的一种改革,想下些苦功夫钻研。

是年,凌承纬、林彦著《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书中写道:“丰中铁”把那独有的精细入微的刻划推向了新的层境,这种融于中国民族审美意识之中的细致和精微形式,不但没有粉毫匠气,相反却托出一派宏大的境界和磅礴气势。”

1993年(77岁)

1月5日 镌印三方,淡雅堂、四世同堂、身动心静斋。

6月6日 用白果木的次品板子刻“城市建设”,木质差,效果差,换成梨木板重刻。

8月24日 前往两个新华书店购《李商隐诗集》,无获而归。

9月28日 胡仁樵带中国展览公司刘京胜见先生,谈版画出国展览之事,先生认为此事不符自己的兴趣,最后婉言拒绝。

1994年(78岁)

1月8日 绘国画《九寨长卷》,由于太过于写实,过分忠于实景,先生认为此画乃一败笔之作。

5月5日 好友李桦逝世。

5月12日 省文联党组书记朱炳穴提出“要找一笔钱,为丰中铁先生出画册。”

5月13日至19日 “丰中铁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展出,售出门票400张,请柬400张,先生自己发出200张。无花篮、无开幕式,无领导出席剪彩。汇展结束后,姚思敏、简崇民告诉先生,“参观者有人颇为吃惊。”多数人评价“作品严谨,符合时代主旋律,艺术性高。”王伟说,“丰先生人品画品俱高。”

6月27日 张建民陪台北邱永汉集团詹明荣总经理拜会先生,共赏《蜀山图》。

8月 省医院CT诊断为大小脑萎缩,开始用手杖。

9月17日 写字时常出错。

9月28日 国画“峨眉金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先生感叹:所作国画拘泥,但又难以突破。

12月26日 写纪念李桦的文章《贵在真诚》。

是年,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出版,书中论及丰中铁版画时写到:“对风景版画倾注了全部热情并作出突出成就,真正刻出了四川山水的风貌和神采。”“七十年代以后创作的一些力作,值得大书特书。”“丰中铁先生喜用三角刀和平口刀尖自由驰骋”、细微处雕刻精致,刻山类似国画的皴擦,萧条细密苍劲,走刀抑扬顿挫,富有金石味和节奏感。”

1995年(79岁)

6月17日 重镌“中铁书画”印。

8月1日 撰写“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笔记”一文。

8月15日 先生在记事本上写道:“建国后阶级斗争不断,后15年改革大有起色,但又几乎陷入全面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未卜,堪忧!”

8月27日 写字时,错、掉甚多,感叹“老了,老了!”

11月18日 黄德珍带长春书画院李秀山与韩国“中国版画专门画廊”的经理赵南植见先生,求购版画。

12月18日 读《杜邻存稿》时需用放大镜。

1996年(80岁)

1月16日 订96、97两年计划,拟在97年之前把身后诸事处理好。

2月28日 牛文长途电话告诉先生,准备四月在渝开办“王琦、李少言、牛文、丰中铁四人版画展”,先生婉言谢绝。

3月13日 续写《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笔记》。

4月7日 题“子恺册页”字。

6月25日 放弃了创作中的木刻《湖山烟雨》。

7月 四川省人民医院核磁共振诊断为脑梗塞,在省五医院治疗一个月。

8月16日 古元逝世,享年77岁。

12月4日 韩国人购木刻《溪山烟霭》。

是年,李允经出版了《中国现代版画史》,书中写到:“丰中铁不但是一位资深的前辈,更是一位别开生面、画风独特的艺术家。”他“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高远布局和皴法运笔,创造了一种气象雄伟、构成严谨、意境深邃,刀法精密的崭新风格。这风格表现了作者的潜心追求和大器晚成。这在我国版画史上是一个颇为出众的难得!自应享有较高地位。”

1997年(81岁)

3月11日 王明月代人询问“三峡长卷”是否出售及价格。先生回答需15万元。

5月19日 武海成将新都“版画各家精品展销会”卖出的画款3200元交给先生,先生调侃地说:“正好作我的医疗费用周转金。”

5月25日 达瓦带宏达公司魏老板夫妇面见先生,购木刻《大江东去》。

6月25日 巫成金告诉先生,有台湾人欲购木刻《大江东去》并索要相关资料。

8月15日 先生向家人感叹:“京剧团、川剧团、歌舞团、省人艺、曲艺团、峨影厂有的跨了,有的发不出生活费,担心美协也会有这么一天。”

8月 行走困难。

9月2日 改写遗嘱。

11月3日 将一大盒木刻刀送给王明月。

11月4日 将几张木板及拓印工具送给武海成。

11月7日 将五筒洪雅纸送王明月。

是年,范梦著《中国现代版画史》出版,论及丰中铁作品时说:他“巧妙的将传统山水构图与现代写景技巧相结合,将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相结合,把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1998年(82岁)

1月3日 改写遗嘱(二)

1月27日 收到王琦邮来的回忆录《艺海风云》,不以为然,未读。向家人讲到,1938年此人来重庆借刻刀初学版画的一些往事。

2月2日 武海成带人求购版画。

3月23日 全部牙都松动,不能咀嚼米饭,改用半流质食物。

4月6日 告诉次子孝淮、长孙女丰岱:病危时即送去医院,以免死在家中。

4月7日 李忠翔访先生,说:“某次和牛文开会同住一室。牛征询其对四川版画的看法时,直言‘四川版画突出政治,只有丰中铁作品风格独特,艺术性强。’”李惋惜四川没有给先生出版一本全部作品的画集。

5月3日 将4瓶墨水送给吴凡。

5月18日 将自己做的画案送与武海成。武海成讲:苗长江有意赞助出一本画集。先生说,我已无精力编辑了。

6月29日 坚持能尽可能多走,以免两腿退化,依靠物、壁站立,间或挪动。

8月19日 长江中下游洪水肆虐,捐款100元。

10月18日 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叫次子孝淮去看看,观众寥寥,闻之叹息。

10月24日 右手右脚发抖。

11月18日 让次子孝淮扶着从五楼住所下楼去走动走动,勉强走到四楼,实在迈不开步了,孝淮从背后推着返回。

11月23日 上午10时,第七次摔跤。

11月24日 吃不进食物,不能写字。

11月25日 住进省第五人民医院,历经失忆、失语,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靠输液维持生命,插着氧气瓶,鼻饲瓶,输液针灸,最后完全昏迷。垂危之时,孝淮贴着先生右耳,“一切遵照你的遗嘱办!但板子怎么处理?”先生艰难的抬起右手,手心微向上、收回,意“锯掉!”

12月26日 晨7时15分,逝世。遵照遗嘱,次日火化,骨灰散在九眼桥下的锦江水中。李唤民撰文《丰中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作者:韦氏中国版画收藏(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