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润后墨,作书受谢,这“规矩”自晋、宋以来有之!野史趣闻
文人受赇,自古有之
《容斋续笔》卷六“文字润笔”说
作书受谢
自晋、宋以来有之
至唐始盛

隋文帝杨坚令内史李德林立作诏书
李德林说:“笔干,没法写。”
皇上说:“何故?”
李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皇上听了,抚掌大笑,说:
“原来如此。笔干了,需用钱润笔。
好的,没问题。
替我写完这道诏书,
立刻发放稿费,
让你有钱去润笔。”

于非闇《玉山砚斋润例》
后世学者
多将司马相如作赋
得铜一百斤
视为文人获取笔资的滥觞
到了李唐王朝
润笔之风益盛
尤其是在文宗时期
长安文人争相撰写碑志
如同入市做买卖

李邕《李思训碑》拓本
有人因此获资丰厚
如李邕(678—747)
“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
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致,凡数百首,
受纳馈遗,亦至巨万。
时议以为古鬻文获财,
未有如邕者。”
有人托学者桑悦作文
桑悦(1447—1513)说:
“平生未尝白作文字,最败兴,
你可暂将银一锭四五两置吾前,
发兴后待作完,仍还汝可也。”
虽不收钱,但要见着钱

吕留良《致董采手札》
1660年
吕留良撰写《卖艺文》
为自己及友人卖艺作价:
鹧鸪(黄宗炎)
石印每方二钱;金印铜铁印每方三钱;玉印玛瑙印每方五钱;水晶 印磁印每方四钱;犀象虎魄蜜蜡玳瑁印每方五钱;北宗山水,每扇面三钱;诗:律一钱 ,古风三钱,长律每十韵加二钱;文:寿文一两,募缘疏一两,祭文五钱,碑记书序各一两,杂著五钱。

黄宗炎《种菜诗唱和册》
丽农(黄子锡)
南北宗山水,每扇面三钱,册页三钱,单条五钱,全幅一两,每尺 三钱,堂幅二两;诗文同鹧鸪。
殳山(朱声始)
文每篇一两。
鼓峰(高斗魁)
小楷每扇面二钱;行书一钱;帷屏每扇幅三钱;锦轴每幅八钱;斋 扁每字一钱;柱联每对一钱;诗文同鹧鸪、丽农。
东庄(吕留良)
石印每方三钱;小楷每扇满面三钱,册页三钱,手卷每尺三钱;行 书每扇面二钱,册页手卷同;单条三钱;草书每扇面三钱,册页手卷同;诗文同鹧鸪、 丽农、鼓峰。

吴之振撰 孙孟延题跋
《黄叶村庄诗集八卷
续集一卷 后集一卷》
孟举(吴之振)
小楷每扇面二钱,行书每扇面一钱,柱联每对一钱,画竹每扇面一 钱,写生每扇面一钱,着色二钱。
1759年
归田扬州的郑板桥则将《板桥润格》
刻在西方寺前的一块碑石上
并公然表示: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年老神倦
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郑板桥书迹
润例
使传统的人情酬酢方式
为银货两讫的方式取代
并直接以现金进行交易的
契约行为得到认可
润例有通行的形式
书画润例一般包括几个部分:
书画则以题材(楹联 、堂幅等)
大小(五尺、七尺等)
用料(金笺、青绿等)划分
最后是推介同人署名,以及联系方式

萧娴书迹
润例至唐始盛
延顺明清、及至民国
作家、书家润例
已司空见惯
并且卖艺取资的行为
不再为男性文人独享
1923年11月15日《华国》杂志
刊登女性润例
《萧娴鬻书》:“萧娴女士,渊源学海,毓秀珠江,年甫及笄,能文工诗词,尤娴字学,其篆雄苍似吴昌硕;其分茂逸似沈寐叟;其正书遒劲似康更生;其天才奇逸前 无,卫管未之见也……楹联:四尺四元,每加一尺递加两元;堂幅:四尺四元,每加一 尺递加两元;屏条、横批折半;市招匾额每次两元;扇册每件两元;寿屏:每条十元;泥金来文加倍;碑志题跋另议;磨墨费加一成;石章:每字一元。”
有些书画家习惯在润例末尾注明
先润后墨,墨费加一
劣纸不书,限日取件
润例所示代收代办处以
南纸局、报馆、书局、笺扇店为主
有时也会注明宅址
前人尚知以物易物、银货两讫
至文明发展千年的今日
我们更应该尊重
每一位创作者的劳动成果
讨字画,请抱布贸丝
本文作者:阿栋书法入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