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之变究竟是谁发动的?野史趣闻

2018-11-10 17:32:01

引子

756年6月,天空正炽,知了在树林里欢快地唱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着来来往往的士兵。这些经过一夜的行军,早已疲惫不堪,一个个低垂着头,马厮声、车轱辘碾过大地的声音,交谈声、咒骂声,混杂着,发酵着,在热浪中膨胀着,冲击着驿站的每一个窗口。中年人一言不发,两条袍袖耷拉在窗框上,只是将脸朝着窗外。那是一张因操劳过度而比实际年龄要大的脸,两道深深的纹路已经爬上了眼角,几缕花白的头发从鬓角垂下来。许是在下很大的决心,面部的肌肉紧绷着,在风尘中更显冷峻瘦削。

背后,一个看不清年纪的仆人像一根木桩一般戳在地上,他的头试探着向前倾,又很快缩回来,再一次向前倾,他在等待。

许久,窗前的中年人终于不再沉寂,他挥挥手,嘣出两个字:“去吧。”“遵旨。”原本像木桩的仆人迅速而又轻轻地退出去,仿佛从没有来过。

中年人望着远处炽烤的大地,陷入了沉思。黑暗处,一个妇人注视着这一切,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滴到青砖上,绘出一块块斑点。

一击而中

身为禁军将领、龙武军首领的陈玄礼此刻正焦头烂额,自来到马嵬驿,他就一刻也没有休息,刚安顿好玄宗、贵妃、太子及随行官员,又要安排随行禁军和车马粮草。士气非常低落,由于出发前没有准备,一路饥饿行进,到驿站时人困马乏,又没有吃食,纷纷咒骂杨国忠,准备举行兵变。

陈玄礼多年担任宫廷禁卫,一直未出现差错,此次出来即面临哗变,顿感手无足措。他想到太子或许有方,就急匆匆前去汇报。他秘密来到太子所居小院门前,向值守的太监说明来意,请求太子接见。太监回去半晌,掌管飞龙厩的李护国出来了。

这个李护国,陈玄礼并不陌生。他生长在闲厩中,自幼就被阉割,成为太监,一直侍奉高力士。四十多岁,掌管闲厩中账册,因为干得好,被推荐至东宫,成为太子府的宦官,此次随太子出宫,李护国是重要扈从。

寒暄几句,李护国附在陈玄礼耳边,低低耳语几句,陈玄礼频频点头,最后说:“请太子放心,末将一定照办。”随机退出。李护国看着他的背影远去,一阵冷笑。

待陈玄礼出来时,外面又发生了新变化,有一群吐蕃使者拉住宰相杨国忠的马要求食物。陈玄礼一看,就对手下士兵说:“不好,杨国忠勾结蕃人谋反,把他拿下!”士兵早就对杨国忠有气了,立即四下合围,杨国忠见势不妙,拨马就跑,刚跑到西门内就被士兵追上,一顿砍杀,杨国忠顿时气绝。随后,哗变的士兵还不解气,又将杨贵妃的两位姐姐以及杨国忠长子杀掉。大家知道,驿站内还有一位杨家人,此人不除将后患无穷。于是,挟着余威,仗着人多,士兵包围了驿馆。

他们担心的正是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这位贵妃是玄宗的心头肉,他对她百依百顺,谁也惹不起。玄宗听到外面喧哗,就问外面何事,身边人汇报说杨国忠谋反,已被正法。玄宗说,既然人已经杀了,大家可以散去了。但是士兵人就没人离开,于是,玄宗就派高力士去问怎么回事。陈玄礼对高力士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留在人世,望主上仍痛割爱,赐死贵妃。”高力士回来如实奏报,玄宗沉吟半晌,说:“让我去解决吧。”于是,独自进入内室,半天不出。后经众臣苦劝,玄宗最终决定,让高力士将贵妃引入佛堂。须臾,贵妃尸体被抬出,安置在大厅,陈玄礼亲自上前检验,验毕,以陈玄礼为首,参与哗变的士兵全部卸掉甲胄,磕头谢罪退去,玄宗心中又气又苦,看着已成冰冷的贵妃,说不出话来。

太子还在窗前,李护国上前,将刚刚发生的事情汇报一遍,他方长出一口气,缓缓坐下。

最难太子

这位太子名叫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子。在大唐,人人想着建功立业,连飘逸的李白和苦逼的杜甫都知道找机会一展才华,王维和陈子昂为出名竟跨界办起了音乐会,骆宾王不惜加入敌方阵营去表现,唯有近水楼台的李亨却唯恐机会找上他。

他不能不怕。还没出生以前,刚被立为太子的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争权,因担心太平公主说他耽于女色,就悄悄命张说持堕胎药除去胎儿,以绝后患。后虽未实行,但李隆基对此孩子并无特殊疼爱。非但不爱,李隆基还在指定区域,建造了十王宅,将儿子们安置在里面,时刻监视。儿子生了孙子,又建了百孙院,同样严格管控。儿孙的成长都瞒不过李隆基,这让他很放心。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李隆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李隆基登基以后,立的太子是二儿子李瑛,却从不给李瑛历练的机会,直到二十三年后,李瑛被废,一直默默无闻,无论朝野均难得见到对他的评价。李瑛被废一年多的时间,李隆基没有再立太子,他在观察。此时,李隆基宠幸的武惠妃所生的儿子寿王李瑁呼声很高,宰相李林甫又极力推荐,但李隆基不置可否。后来还是高力士提醒立长,才拍板立已是忠王李亨为太子。此时,李亨已经二十七岁了。

27岁的李亨从没想过能摊上这样的运气。从得到消息起,他是惶恐的,不知道该兴奋还是拒绝,他就是父亲手中的提线木偶,除了找了些如贺知章之类的好师傅外,其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相反,厄运接踵而至,一度让他喘不过气来。

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宰相李林甫。这个人喜怒不行于色,你看他在笑眯眯的望着你,肚子里指不定出什么坏水,简直防不胜防。李林甫一个人当了十几年的宰相,遇到了一个不想干活的主子,所以事无大小均由他裁决。看到太子新立,李林甫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分走,就接二连三制造事端,挑衅太子。

吃瓜的群众说,这人是不是疯了?连太子都敢惹。是,平常是不敢惹的,但要分时候。李亨资质平庸,李隆基心里很清楚,立他为太子,只因他年龄较大,又是王皇后看大的,符合礼制。但是李隆基从没指望李亨能替他分忧。分忧意味着分权,这是通过夺权上位的李隆基所不愿意看到的。相反,他会更加紧盯着这个太子。李林甫对这一切洞若观火,故此才这般胆大,不断掀起风浪。

第一场风浪是韦坚、皇甫惟明案,李林甫报李亨和朝官韦坚以及将领皇甫惟明密谋上位,但经李隆基严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仅将韦坚和皇甫惟明治罪,没有追究李亨半点责任。尽管如此,为了避嫌和表忠心,李亨被迫和韦坚的妹妹韦良娣离婚,已是两个女儿母亲的韦良娣被逼离开自己心爱的家人,出宫做了尼姑。

第二场风浪是杜有邻、柳勣案,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仍旧导致李亨和杜良娣离婚。

后面还有王忠嗣案、杨慎矜案,每次都是由宰相主动发起,每次都打得太子无丝毫还手之力,要不是唐玄宗次次介入帮忙,李亨看不到翻身的一天。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上位,对太子依旧尽力打压。所以,对杨国忠的气,李亨早已受够了。他也知道,没有父亲在背后纵容甚至鼓励,他们是不敢如此放肆,丝毫不把国家储君放眼里的。平日里他无可奈何,而今,正是父亲的权威和气势落到最低点的时候,此时不出击,更待何时?

在宫里,由于陈玄礼统兵有方,李隆基管控严格,李亨没有半点机会,现在出来外面,哪怕有丝毫的机会,李亨也不愿意放弃。这一次,他豁出去了。

南逃北征

诛杀杨国忠的第二天,玄宗召集众将士商议前往何处。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玄宗本想去蜀地,但有人提出,蜀地是杨国忠管辖的地盘,去了不太好。也有说回长安的,有说去扶风的。玄宗不敢明言去蜀地,回长安显然不可能,最后折中了一下,大家决定先去扶风。

就在即将出发的时候,队伍被闻讯赶来的百姓阻拦。大家纷纷质问玄宗,宫殿和陵墓都是陛下的,陛下舍掉这些将到哪去?玄宗无言以对,就让太子去同大家解释,自己先脱身。百姓又围住了太子李亨,纷纷言道:“皇上既然不肯留,我们愿意随殿下杀回长安去。若殿下执意要与皇上去蜀地,那中原谁还能做主啊?”李亨颇感为难,望着越来越多的人群,他坚决不同意扔下父亲。众人再次请求,太子哭了,拨马准备追赶父亲。这时,李亨的儿子李倓和李护国借机拉住马的笼头,苦劝:“现在四海动荡,如果不顺应人情,怎么能复兴呢?如果殿下跟随皇上入蜀,贼人烧绝栈道,中原就要拱手交予他人了。不如去召集西北人马和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同他们一起讨贼,到时候收复两京,平定四海,使社稷转危为安,到时候再迎回皇上,岂不成全了殿下的孝心么?”大家纷纷附和,都上前围住了李亨的马,李亨一脸无奈,让儿子广平王李俶去禀告皇上。

李隆基在前面久久等太子不来,就派人去问,来人回报情况,李隆基叫了一声“天也!”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再也不受自己掌控。事已如此,李隆基就命人传话,将两千后军和飞龙厩的马匹留给太子,并勉励他不要挂念父亲。李亨得到消息,下马对着南方哭拜。李隆基又派人把太子妃等东宫内妇人送去李亨队伍。

父子在此分道,马嵬驿的鲜血逐渐干枯、被尘土掩盖。

李隆基带着满腹心事和一千多人马迤逦入蜀,暂且不提。太子李亨终于摆脱了父亲和权臣的双重枷锁,感觉一身轻松,却高兴不起来,没有父亲的支持,他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人生就勇敢了这一次,未来如何根本无法预料。现在父亲一身轻松地走了,权臣杨国忠和能吹风的杨贵妃被他们逼死了,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了,尤其是面临如此不可收拾的危局。

经过一番讨论,李亨决定北上灵武,那里是朔方军的大本营,他曾当过他们的节度使。两千多人至此有了方向,人心稍定。一路饥餐渴饮,草木皆兵,竟然把从潼关溃退的败兵当成了敌人,双方混战之后才知打错了。合兵一处,队伍渡过渭河,然后还不敢停歇,日夜奔三百里,一路跑到新平才休息,检点人数,人马损失过半,兵器粮草丢失殆尽。

李亨并不气馁,反而激发了他长期压抑的壮志。一路上他不断借机立威。新平太守弃城逃跑,李亨下令抓回来,斩。又到安定,安定太守也跑了,又被抓回来斩杀。到乌氏,彭原太守前来迎接,带来了急需的饮食,部队补充能量之后,过彭原,到平凉,得了数万匹战马,又募集了五百军兵,队伍又开始壮大起来。

李亨在平凉修整的消息传到灵武,担任朔方留后的杜鸿渐召集部下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大家认为,这是此生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最后,杜鸿渐拍板,也不给河北前线的主帅郭子仪汇报,立即决定迎太子至灵武。他精心选派了使者,带着亲笔书信去见李亨,陈述朔方军的情况,请太子前去灵武。李亨很高兴,决定不日前往。杜鸿渐亲自在平凉北境迎接,从此,灵武成为李亨的大本营。

在灵武的李亨做了哪些事情?如何与叛军征战?如何一步步登上帝位,稳固地位?又是如何处理与功臣、宦官、后妃之间的复杂关系?李隆基又如何面对日益强大的儿子?请关注三馆,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本纪第十-肃宗》

2.《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3.《旧唐书-李辅国传》

4.《唐玄、肃之际中枢政局研究》任士英著

本文作者:读史小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