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赔款却维护了国家主权?鸦片战争为何清朝喜欢求和而不抵抗?野史趣闻
鸦片战争中清朝到底在丧权还是在维权,这是个问题。

作为我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在今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清朝在面对英国殖民者的挑战时,道光皇帝最后选择的是割地求和的做法,而这一做法也被后来的咸丰、同治和光绪等皇帝继承,成为清朝处理与列强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关于割地赔款的是非,静夜史曾写过相关文章,得出的结论是:

割地赔款虽然屈辱,但是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保全了清朝疆域大部;二是延续了清朝的统治。
至于说维护了国家主权,都给人家割地赔款,损失如此惨重,开启了半殖民地的开端,这是真正的丧权,何谈维权?
在鸦片战争中,我们需要明白的事实就是:

1、清朝维护的“权”是作威作福的权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分析过我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和阶级对立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改朝换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态势不会改变。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也会很快接受这一设定并迅速进入状态。

这就意味着,如果改朝换代,地主阶级换掉的只是皇室一族,按照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说法就是:“历史成了一个游戏,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跑了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了姓杨的地主,仅此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清朝因为抵抗英国殖民者被打败甚至被消灭,那么很快会有一批人取代清朝统治者的位置,然后继续享受清朝统治者享受过的一切。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的目标就很明确了,那就是:保护自己作为地主的权力!
但是在少数统治多数的清王朝,这个地位如何保护?那就是一个字“忍”。
忍一时风平浪静,一旦决定卷入大规模的战争,势必和二战中的英法一样,即使胜利也是元气大伤,届时就会出现刚赶走侵略者,下一秒就被觉醒的民众赶走的悲剧。

只有认怂,保持自己的实力,才能继续保持对民众的高压态势,也就保住了自己作威作福的权力!
在清朝以及清朝之前,由于“天朝上国”的思想影响,从统治者到民众都没有现代国家概念,当然也就无所谓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了。在“家天下”的模式下,“朕即国家”,维护皇帝的权威也就等于维护了所谓的国家主权。

2、割地赔款只是被动的权宜之计
“维护国家主权”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个主动的事件。就类似于警察主动出击抓捕小偷一样。如果警察只是在派出所守株待兔,等待罪犯自投罗网,那警察就是玩忽职守!
对于清朝而言,从1840年6月虎门开战到1842年8月英军开到南京城下,清朝从来都是在被动迎战,腐败透顶的军队和吏治让清朝一次次错失战机,等到英国开到南京江面,扬言封锁大运河,断了道光皇帝的口粮,清朝才终于反应过来。

长期的闭关锁国和盲目自大,让清朝从上到下都失去了向外看的能力和动力。开战之后很长时间,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英国军舰开到眼前,广东地方官僚还在用迷信的马桶驱逐这些英国怪物;当时的很多民众仍旧相信,英国人的膝盖不能弯曲......
这样的清朝,焉有不败之理?
当然,战败的清朝是没有资格谈条件的,因此即使清朝主动了,也没什么卵用。

在败局已定、木已成舟的情况下,清朝所做的就是被动接受。而割地赔款算是比较实用的被动技能了。
道光皇帝虽然不知道英国此时不具备吃掉清朝的能力,但是道光知道:
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加2100万西班牙银元就可以保全社稷,避免战争扩大,实在是个很划算的买卖!

前面说过,清朝不放发动群众。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每认一次怂,割点地赔点款,就能让列强消停一段时间,这是符合清朝利益的!要知道,相比于清朝的龙椅,边疆那些不毛之地必须不重要,只要列强不割占北京一切就万事大吉。
边疆几百万平方公里,就是在清朝统治者得过且过的心态中失去的!

应该说,近代史很屈辱,清朝统治者的做法又太扯淡。不过需要承认的是,清朝的得过且过让清朝成功地捱到了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当所有的国家转向殖民全球而不是割占土地时,清朝虽然受到的侵略更深,但是客观上却保留了大部分的国土,这是今日我国疆土的法理依据所在!
总结起来就是:在没有家国概念的清朝,清朝统治者只是维护自身作为地主的利益。不过清朝的得过且过确实保全了自己,也为今日版图的框架做出了贡献!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作者:静夜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