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要“同治”,不要“光绪”野史趣闻
2018-11-10 17:02:02
□成彪
长假还没结束,在外地旅游的李建(化名)一家便急匆匆赶回厦门,因为儿子小学的家委会要开会。而赖以沟通的微信群,随时触动着家委会敏感神经。“家长群里讲话,有时候比职场还像宫斗,还要小心翼翼把握与老师交流的分寸。”多位家长表示。 (10月23日《海峡导报》)
关于家委会有个小段子:爸爸当选为家委会成员,回到家喜滋滋的。退休在家的爷爷问:家委会是个什么级别?爸爸笑答:光绪级!“光绪级,还是个皇帝,娃娃是‘小皇帝’,你们是‘大皇帝’?”爸爸反问:“光绪帝后面是谁?”慈禧呀!哦,我明白了,你们家委会坐在前面当“光绪”,老师在后面垂帘听政,一切都听老师的。“这不就是‘光绪’嘛——光(向家长们)叙说老师想说的、想做的、想听的,把他们侍候好了,娃儿们就好了。”
坊间段子,笑中藏理。现在有些家委会的确像是“光绪”——光叙说老师想说的、想做的、想听的,其中也会有违心的话与事,唯恐不小心失言得罪老师。这就是某些家长所说的“像宫斗”。
其实,家委会是家长的代言人,代表家长与老师沟通协调处理教学相关事务。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一屁股坐到“帘前”充当“光绪”,对“帘后”人言听计从,角色上无疑错位了。
家委会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所以家委会与老师要“同治”,各自当好自己的角色,针对孩子教育中的问题,同心思考、同向发力,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这需要家委会有独立性,既要配合老师开展工作,也要敢于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也需要老师有自觉性,自觉抵制吹捧献媚,虚心听取家委会意见建议,将课堂上的清风吹进家委会、家校群。
本文作者:台海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