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二进宫》(一)野史趣闻

戏曲《二进宫》剧照
《二进宫》是我国戏曲中一部非常经典的优秀作品,在京剧,川剧,晋剧,秦腔,粤剧,豫剧,徽剧,河北梆子,汉剧等多种戏曲中都有此剧目,也叫《黑叮本》、《大保国》、《龙凤阁》、《忠保国》、《徐杨三奏》、《赵飞搬兵》、《大升官》等等。
故事梗概大抵都相同,穆宗猝然去世,太子年幼,朝廷由太后李艳妃执掌,考虑天朝由女王皇帝执掌,会让附庸国不服,欲让位于其父李良。李良在穆宗死后,见皇家掌权的是寡后小太子,也早已觊觎皇位,正欲行谋逆之事,太后欲让位,他自然乐享其成。朝内大臣定国公徐彦昭,兵部侍郎杨波(杨伯约)当殿奏本,反对李良掌权,太后不允,执意让位,定于七月十三太后离位,八月十五李良登基。李良掌权后封锁昭阳宫困住太后李艳妃,意欲学王莽篡政,徐彦昭之女在后宫为妃,也是文武双全,夜间送信给杨波求救。杨波星夜遣义子赵飞搬兵,请到杨波义子榆林总兵马芳,杨波二子总兵杨俊明、杨俊卿,义子彰义门守备王射香,徐扬二次进攻奏本,君臣三人斗法后,拿下反贼李良,力保大明江山的事情。
在多部剧目的剧本介绍中,认为该剧目是发生在明朝穆宗死后,万历皇帝登基之前,发生在宫廷内部的一场政治军事斗争。也有剧目认为这是在《明史•马保列传》的基础上更改的,但我们目前看到的明史,有一个《冯保列传》,讲的倒是太监参与朝政的事情,但是没有《马保列传》。也有认为纯属虚构,万历登基的时候已经十岁了,其母李氏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更不用说外戚篡政了!
那么明朝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二进宫》里讲述的故事情节?
有!每一段经典的故事背后, 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
只不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真实的历史,不过是被文人加工过了而已!而古代文人,也很少虚构杜撰,但是最擅长于闪转腾挪张冠李戴,就是把甲的故事移植到乙的身上,比如我们都知道,草船借箭是周瑜的杰作,却被罗贯中移植到诸葛亮的头上。同样,历史上的二进宫,只是人物的名字被做了改动而已,故事确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只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之前的事情而已!
首先说一下主角“李艳妃”,更确切的说,她应该叫“燕王世子妃”(燕妃不是艳妃),她不姓李,姓张,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她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后(皇太后),堪称权后,只是名字没有留传下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燕地(今河北、北平一带)。燕王世子,就是燕王朱棣的长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在太祖时期就被封为燕王世子,如果朱棣没有反叛,那朱高炽以后就世袭燕王,此时为燕王世子,而他的正室,也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也就是张燕妃了。朱棣反叛登基后朱高炽就成了太子,后来成了明仁宗,因此张燕妃就成了皇后,后来死后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天启圣昭皇后”,简称诚孝皇后。他的父亲叫张麟,永城人,因为女儿在洪武年间被封为燕王世子妃,他也相应的获得了一个官位,兵马副指挥。朱高炽由世子升为太子的时候,他跟着进京,成了京卫指挥使,就是北京军区司令员,管理整个北京城的防卫。朱高炽即位之后,封他为彭城伯,后来晋升为侯爷。张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张昶,老二叫张升,都是张皇后的哥哥。这个老大张昶,就是戏文中的李良,也就是说,历史上图谋篡位的不是皇后的父亲,而是皇后的哥哥。张昶也是个武将,在朱棣起兵的时候,作为世子的大舅哥,当然也一起出力,还很有战功,攻取大宁,征战郑坝村,立功,封为义勇中卫指挥同知。后来还击败过辽东军,然后协同妹夫朱高炽守卫北平。朱棣登基后,他成为了锦衣卫指挥使,这可是正三品的高官。这个时候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有实权的,当然张昶也有能力。朱高炽当了皇帝之后,封他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还世袭了彭城伯。再后来,还命掌五军右哨军马,当然他手下都是守卫九门的总兵和提督了,其中有一个手下就是后来戏曲中的彰义门守卫王射香,表面看来是张家(戏文中的李良)的手下,其实是杨波的义子,安排进去的间谍罢了!
官做大了,离皇帝近了,权力的欲望也就更大了,张昶也就渐渐有了独霸朝纲的想法。仁宗在位仅仅一年就去世了,长子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即位,张皇后就成了张太后。宣宗在位时间也不算长,十年就去世了,这样年仅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就登台了!皇帝换的太快,皇权难以掌控,朝中大臣也就蠢蠢欲动了!宣宗去世之后,九岁的朱祁镇还没有来得及登基,他的舅老爷张昶就坐不住了!此时太子年幼,无法掌权,朝中的权利基本上是由张太后(因朱祁镇其时还没有结婚,也没有登基,因此她依然是张皇太后,不是张太皇太后,此时宣宗的皇后姓孙)组团执掌,这时候朝中因为宣宗时期的治理,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武有英国公张辅等人,国家比较安定。但是宣宗去世的比较突然,年仅三十八岁不到,朝中大臣有想法的也就开始行动了,张昶就粉墨登场了!
宣宗去世后,当时在宣宗时期平定的交趾(今云南,越南一带)的黎利族有反叛之心,就派使者以进宝为名,打探朝廷虚实。张皇太后担心朝中没有皇帝不行,一个女王皇帝出面也不合适,就把这个担忧同兄长张昶说了。张昶早有觊觎皇权的想法,加上有战功有军权,意欲仿宋太祖赵匡胤而行,奈何明朝的时候对外戚防范甚严,太祖朱元璋命令外戚不得干政,因此迟迟没有机会。张皇太后把这个担忧给张昶说了,张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撺掇张皇太后,让自己先做几天皇帝,等英宗长大以后,再还位给朱家。张皇太后年已六旬,一时糊涂,也就犹犹豫豫的答应了。
于是张昶开始做皇帝梦了,开始蓄养太监,勾结官兵。仁宗在位仅仅一年,宣宗时期,张昶的位高权重,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制约得了他了,还有自己的妹妹是皇太后,他也就胆子大了!张昶有两个儿子,老大和英国公张辅同名,不过因为有病,没有当官,二儿子叫张瑾,此时也支持父亲的想法。

戏曲《二进宫》剧照
张昶的想法在朝中刚有透露,立刻遭到群臣的反对,尤其是从成祖朱棣起兵的英国公张辅,位高权重,又深得太后信任,还是朝中摄政集团中主要的武将力量。这些老臣明白,一旦张昶登基,自己和先祖的血汗功劳瞬间就化为乌有了。
英国公张辅可不是一般人,他的父亲叫张玉,原本是元朝的将领,后来投降朱棣,一直在朱棣手下干活儿。张辅从年青的时候,也跟着燕王朱棣征战,靖难之役中更是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父亲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战死,他获得爵位,也获得了一个丹书铁券,类似于免死金牌,这也就是戏剧中的“宗纮宝锤”。实际上,纮是皇帝帽子上的饰带,也就是说皇帝用帽子上取下的饰带写了一个条约,这表明对大臣的功绩的认可,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加上契约内容,说是免死金牌也差不多。这里要说的是,徐达的儿子有一个定国公,在戏文中说定国公徐彦昭,实际上定国公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就被朱允炆给斩了,儿子徐景昌世袭了爵位,但是也不成器,此时根本就没有丹书铁券,没有什么宗纮宝锤,张辅手里倒是有一个宗纮。张辅其人在朝廊中也因此很有名望和声誉,后人在形容张家对明朝的贡献时,用比肩徐家来形容。此时张辅已经年余七旬,也就是戏文中唱的“年纪迈来两鬓苍”,而徐景昌在世袭爵位的时候不过四五十岁,后来也很快死了,他儿子继续世袭,但是年龄都不大,因此并不是戏文中的老臣定国公。张辅有个女儿也是仁宗的妃子,后来被封为“昭懿贵妃”,也就是戏文中皇太后给定国公唱的“把你女儿封昭阳”,实际时昭懿。
张昶(戏文中的李良)在朝中遭到反对,杨士奇(戏文中的杨波)与英国公张辅(戏文中的定国公徐彦昭)连夜进宫奏本,张太后一看此事不成,自己也明白过来了,就把张昶召进宫训了一顿。张昶一看此事有变,好在自己掌握京城兵权,于是意欲立刻发动兵变,派兵困了宫廷。
未料到张辅的女儿也是文武双全,星夜送信给杨士奇,三杨立刻联合英国公张辅,胡大海之后胡滢(为胡大海义子胡德济之后,因胡大海一子被斩,一子被害,因此义子胡德济世袭爵位)营救。因为张昶平时为人骄横恣淫,不得人心,手下将士也多忠于明朝,因此基本没费多大功夫,张昶就束手就擒,明朝遂安。
张昶被抓后,儿子张瑾因为隐匿不报,也获罪下狱。张昶的弟弟张升虽然贤能,但也因此被张太后训示以后不得干预朝政。
后英宗登基,张辅、杨士奇等因此又被升官,杨士奇也是名副其实的太子太保,后加封太师。张辅之女也获“昭懿贵妃”封号,当然自己也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后更因公封为定兴忠烈王,其墓在今北京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
至于戏文中的杨波杨伯约(历史上的杨博,字惟约,儿子杨俊民,杨俊卿),马芳,赵飞等,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不过其故事又是另一折,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明史》《皇明经世文编》
本文作者:鬼谷门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