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国君太子是如何教诲太子做人治国的,真乃大智慧野史趣闻
为了稳固李治的太子地位,唐太宗还将觊觎太子之位的魏王李泰幽闭于北苑,以防事变,太宗还对侍臣说:“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对此,司马光曾予以高度评价,说唐太宗照章办事,不以太子之位私授其爱子,以塞祸乱之源,可谓是高瞻远瞩。因为唐太宗是经过兄弟自相残杀后才做了皇太子,他再也不想让子孙后代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了。

年近半百的唐太宗为了确保李氏皇统后继有人,又吸取了前太子承乾堕落失败的教训,十分注意对新立太子的教诲与辅佐。他首先,选任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东宫僚列佐,命宰相长孙无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李绩为太子詹事并兼太子左卫率。这些文臣武将是太宗的左右手,朝廷之柱石,让他们做太子的辅佐大臣,有利于太宗百年后皇权的顺利交接。
唐太宗虽日理万机,但也随时教海太子。他教海太子的方式灵活,以物喻事,把事理说得深入浅出。

比如,太宗每见太子吃饭时则说: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让太子明白老百姓稼穡之艰难,不夺农时。
太宗见太子乘马时,他又说“(马)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他以乘马做比喻,教育太子要知道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要过度役使人民。
见太子乘舟时,他又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太宗以儒家的重民思想教育太子,使他明白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一样,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
他见太子在树下休息,又谆谆告诫他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总之,唐太宗“遇物则诲之”,不时教诲太子,以使太子明白为政修身治国的道理。

唐太宗除了不时对太子李治言传身教之外,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其篇目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他认为作为一个君主,“修身治国,备在其中”。如把以上十二篇作为帝王为政修身的规范,就会天下大治。
太子李治生长于安定的环境中,不知父皇当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草创国家之艰难,容易滋长骄惰淫逸的思想。因此,唐太宗还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诫太子说:“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唐太宗呕心沥血,对皇太子教诲无所不至。
李治平时也如履薄冰,格外谨慎,赢得了朝臣的称赞,太宗也渐渐放心,他的太子地位稳定了。
文献参考——《红粉金梦.女帝圆梦》
本文作者:历史萝卜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