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李治野史趣闻
历史往往是由一群猛人创造的,他们一起来,又一起走,来的时候轰轰烈烈,走的时候又是那么让人失魂落魄。
李治就充分尝到了这种滋味。
他眼中的这些猛人,是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在李世民的带领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其影响至今不减。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不杀功臣,也不杯酒释兵权的皇帝,他总是能准确把握猛人们的性格,将他们一个个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岁月的增长,到李治即位时,十八学士仅剩许敬宗一人,二十四名臣余下长孙无忌、刘仁基、李勣、尉迟恭、程知节五人,其他皆已入土,而这些人,也在李治的岁月中一个个远去。
他们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长孙无忌:越老越无忌的第一功臣
649年,李世民驾崩,临死前将年轻的太子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他想不到这个既是托孤大臣又是舅舅的人最终将葬于他手。
长孙无忌之于李世民,更像是经理之于董事长一样。在李家父子晋阳起兵的时候,长孙无忌就跟着李世民干了。他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既没有房玄龄的谋略,也没有杜如晦的决断,更没有李靖、李勣的兵法,但在一些工作中,他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玄武门之变,他是主谋;讨伐罗艺,他是主帅;修订律法,他是主编;辅佐太子,他是主力。他还是关陇集团的主心骨和代言人。因为他知进退、善避嫌,所以李世民从没有担心他会成为霍光第二。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老板换了,员工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李世民去世后,长孙无忌感觉可以舒服的伸伸腿了。于是,老臣的脸拉下来了,舅舅的架子也端起来了,原有的谨慎、进退都抛在一边,在李治带着新宠的武妃多次登门求情时,他一律不予理会。他算准了自己懂李治的性格,却没有料到李治手里握着“元规则”:一切规则的源泉,就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所以长孙无忌败了,败的一塌糊涂,终究没有保住老命。659年,他以谋反罪被流放黔州,后被逼自缢。
褚遂良:入错行的书法家
学习书法的人,没有不知道褚遂良的。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字初学虞世南,后学钟繇、王羲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李世民爱书法,尤其爱王羲之。相传虞世南死后,李世民慨叹再无人可论书法。魏征就向他推荐了褚遂良,说褚对王羲之理解很深,能辨别真伪。
作为书法家的褚遂良,一生以推荐人魏征为楷模,在政治上以敢于直谏著称。李世民想封禅泰山,褚遂良建议暂停。李世民宠爱魏王李泰,褚遂良提醒他太子与诸王的待遇要有区别。李世民想征辽东,褚遂良反对,虽然最后没有听取意见,还是予以嘉赏。李治即位后,褚遂良成为托孤大臣,自感责任重大。李治以王皇后没有子嗣为由想废后,褚遂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刚直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湖南长沙),再贬桂州(广西桂林),最后到爱州(越南清化),无论他如何恳求,李治也无动于衷,最终死于爱州。
男怕入错行,褚遂良长于书法,却短于政治,他的领路人魏征教会了他如何面对李世民,却没有教会他如何面对毛头小子李治。幸好,魏征自己走在了李世民前面,不用考虑去面对那么多棘手的问题。
李勣:云中漫步的高手
649年,大唐政治圈发生了巨变。那一年,三原李靖去世了,一代战神落幕,无数英雄唏嘘。不久以后,一代英主李世民也走了,大唐的天空仿佛塌了。然而有一个人却顾不上看这些,他甚至连家门都不入,急匆匆奔向远方。
这个人叫李勣。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中,李勣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徐茂公,就是那个经常穿着道士装,能掐会算的军师。他其实也不叫徐茂公,而叫徐世勣,字懋功,只因为懋字太复杂,久而久之被人以讹传讹了。
李勣在他还叫徐世勣的时候,本是瓦岗军中翟让的嫡系大将。17岁的时候,李勣就投奔了翟让,为他出谋划策,将瓦岗军的势力壮大到1万人。后来李密加入瓦岗,逐渐成为首领。翟让的失势让一部分人不满,他们就怂恿翟让与李密火拼,结果翟让根本不是李密的对手,一交手就被杀。作为翟让亲信的李勣重伤,要不是王伯当搭救,早被李密军士砍死了。伤愈后的李勣没有选择为翟让报仇,而是立刻改换门庭,很快赢得了李密的信任。在他的建议下,李密的瓦岗军夺取了黎阳仓,将队伍壮大到二十万。
这是李勣第一次转危为安。
李密在与王世充的争夺中失利投唐,他治下的地区被李勣接管。李勣也想投唐,但是他没有直接向李渊献出土地和人口,而是先报给旧主李密,再由李密献出。李渊知道原委后,很是高兴,认为李勣感怀旧恩,是为纯臣,封他为莱国公,赐李姓,称为李士勣。李密投唐后不久又叛唐,在桃林与王伯当被唐军追上杀害。李勣并没有追随,也没有被牵连。
这是他第二次转危为安。
李勣在叫李世勣以后,参加了虎牢关之战,尔后攻灭窦建德、王世充、徐元朗、辅公佑,625年,击败东突厥,立下了赫赫战功。玄武门之变,李勣态度超然,并没有参与其中,这为后来李世民算计他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即位后,为避名讳,李士勣改名李勣。改名之后,李勣一路开挂,630年,随李靖灭东突厥,尔后镇守并州17年,大唐北境固若金汤;641年,大败薛延陀;668年,攻陷平壤,灭高丽,实现了隋唐两朝的愿望。
战场之外,李勣在政治上如鱼得水。643年,李世民在李勣、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下立李治为太子,李勣以英国公的高爵,做了李治的太子詹士和同中书门三品这一职位,辅佐太子,参与朝廷重大决策。
648年,李世民重病之际,将李勣从同中书门下三品贬为叠州都督。他对李治说:“李勣才智有余,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惠,恐怕他不能服从你。我现在将他贬黜,如果他立即上任,等我死后,就任命他为仆射。如果他还在观望,就立刻将他杀掉。”(“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勣得到任命,没有观望,更没有求情,而是立即上任,连家门也不入,第三次转危为安。
李治即位后三个月后,果然任命李勣为左仆射。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一般老臣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李治求救于李勣,李勣只说了十一个字,李治便心花怒放,也让自己第四次转危为安。
这十一个字是“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褚遂良没说这十一个字,死于爱州,长孙无忌不说这十一个字,被迫自缢于黔州。
李勣马屁功夫也是一流的。有一天,李治与臣下聊起隋炀帝。
李治:“隋炀帝拒绝纳谏而亡,我常常引以为戒,但为什么没有进谏的人呢?”
李勣:“陛下所做的都是好的,群臣实在找不出可以谏言的。”
最终,李勣得享天年,李治哭的稀里哗啦。
苏定方:纵横万里殁沙场的将军
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人来去如风,从辽东杀到西北,将大唐的版图极大的扩展,他就是屡创奇迹的苏定方。
苏定方是河北人,自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军事训练,面对的是强悍的敌手。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征战沙场,练就了极强的军事本领。后跟随过窦建德、高雅贤、刘黑闼,每每不得其主,只能回乡务农。
直到贞观年间,苏定方入军,一复出就跟上了好老板李靖,还找到了绝佳的机会。在攻打突厥的战争中,苏定方率200人为前锋,于大雾中行军,在距离对方一里的地方雾散,展现在他们眼前的竟然是突厥牙帐!苏定方趁对方未发觉突然掩杀,颉利可汗狼狈逃窜。
李治即位以后,苏定方的事业正式起飞。
655年,他随程知节远征西突厥,656年,苏定方以五百兵力大败西突厥的分支鼠尼施率领的两万骑兵。657年,苏定方亲自帅大军再征西突厥,在今天的阿尔金山先破西突厥处木昆部,收降一万人。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闻讯,亲帅十万大军,苏定方只带汉、回纥军一万迎敌。两军对垒,苏定方命令步兵占居高位,将长矛集中朝外,自己亲率骑兵摆好阵势迎敌。突厥三次冲锋均未突破苏定方步军阵营,反被苏定方骑兵一阵冲杀,损失数万人马。第二天,苏定方整军再战,西突厥大部投降,可汗阿史那贺鲁出逃。苏定方冒着大雪紧急追赶,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与突厥再战,最终擒获阿史那贺鲁,西突厥正式灭亡,大唐势力延伸至中亚地区。659年,西域三个国家反叛,苏定方奉命再次西征,以一万步兵,三千骑兵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突袭敌军,逼得敌方首领都曼自缚出降。
自此,唐朝疆域抵达咸海,达到历史最大。
660年,苏定方率水路大军十万远征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百济,军队渡过黄海,在熊津江口登陆,大败百济军,尔后步、骑并进,直逼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百济军全军出动,大败,百济国王投降,百济灭亡。灭百济之后,苏定方与另一路大将契苾何力等南北夹击高丽,第二年,苏定方在今大同江大破高丽军,兵围平壤,但由于其他几路唐军回师和亲唐的新罗军未到等原因,没能再进一步。
663年,西北不安,苏定方最后一次出征以防备吐蕃,最终在肃杀寒冬中走完了最后的路。
苏定方死后,李治悲痛难抑,追封其为左骁卫大都督,幽州刺史,哀荣无尽。
王勃:文章传千古的愤青
苏定方兵围平壤的同一年,也就是661年,京城长安一片歌舞升平。九月,沛王李贤听说王勃写文章不错,就请他以斗鸡为题,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不曾想,这篇鸡毛文章被李治读到,给定性为挑拨诸王关系(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先后被立为太子,李贤死,李显苟活,最终登位,这是后话),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当时他16岁。
王勃出自名门,从小就被成为神童,对于官场和人心的险恶,他没有一点准备,因此在被赶出沛王府后,他完全迷瞪了。游历三年之后,王勃参军,却又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私杀官奴。他在监狱中又度过三年,等放出来已经22岁了。
在家呆了一年之后,王勃出发去看望受他连累、远在交趾做官的父亲。路过南昌时,看到新落成一座楼,主人很好客,他就跟着大家去看热闹。主人请宾客写一篇序,他也没懂得客气,一不小心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就出世了,这篇文章就叫《滕王阁序》。
参军无望,仕途断绝的王勃在那一刻如夜空中的流星,在群星璀璨的大唐狠狠的划下了一道亮痕,不久便消失在历史的大海里。
玄奘:做梦都想去少林寺的大师
664年,李治心里始终感觉堵得慌。因为那一年春天,玄奘法师圆寂了。
645年,海归玄奘携带657部经书回国,受到李世民的隆重接待。但是李世民只对他丰富的西域知识感兴趣,对他的佛经打不起精神来,一开口就劝他还俗从政,被玄奘拒绝。玄奘想在家乡附近的少林寺翻译佛经,自然也被李世民拒绝。于是,玄奘只能返回长安,在李世民的支持下,设立译经院,选拔全国佛学精英参与译经。他先在弘福寺,后又转到大慈恩寺、弘法院、玉华寺等处译经。但是他始终没放弃去少林寺的想法。
许是年老的缘故,李世民对玄奘越来越看重,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李世民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还亲自写了一篇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让李治写了一篇《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653年,一序一记都由褚遂良书写,再刻成石碑立于玄奘设计建造的大雁塔下。
彼时,道教是大唐的国教,长安城中有道观80多座,佛寺100多座,然而僧人的地位却又在道士之下,玄奘每每见此,免不了要想李世民进言。李世民没听他的,也没打击他。
李治即位以后,对玄奘并没有父亲那么上心,相反的,玄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是一种威胁。玄奘的朋友圈中不仅有李世民,还有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这后三位都是反对李治废后的中坚力量。657年,玄奘趁着跟随李治去洛阳的时机,又一次申请去少林寺,但李治还是不同意。659年,申请去少林寺无望的玄奘申请去玉华寺译经,李治同意了。664年,玄奘在玉华寺圆寂,葬于白鹿原,百万人相送,后改葬在护国兴教寺。
他的顶骨舍利,一千年来分离又分离,现在分别藏在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个地方,唯独没有一生魂牵梦绕的少林寺。
玄奘圆寂后,李治甚至不敢向南望。
文成公主: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绿度母菩萨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李治遣使臣千里迢迢去吊唁。
对于他的这位“姐姐”,李治实在是没有印象。第一,她不是生而为公主,只是远方宗亲;第二,她出嫁的时候李治还只有十三岁,彼时正在晋王府学习玩耍。他只知道,文成公主并非大唐主动嫁过去的,而是来自遥远的高原上的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执意求去的。
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数没有民族偏见的皇帝,面对松赞干布派出的使者禄东赞的请求,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出了六道考题。禄东赞很好的解答了考题,李世民答应了和亲的请求。他选了宗室之女李氏,封她为文成公主,踏上一辈子都没走过的旅程,完成需要一辈子完成的使命。
文成公主完全不是养在深闺的小姐。她进藏时,带了300多卷经典,100多种医方,还有大量的工匠和种子,在路上还给沿线人民传播农耕和纺织的技术,一路留下佳话。在玉树至今还有文成公主庙,香火很旺。
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亲自在河源迎接,封她为王妃,专门为她建造布达拉宫,对她很是敬重。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松赞干布立即下令禁止。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松赞干布专门建大昭寺供奉。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多年。在长安广仁寺供奉着松赞干布求亲使者带来的绿度母菩萨像,面带微笑,婀娜多姿,在吐蕃人的眼里,文成公主就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
李治应该感到欣慰,他这位“姐姐”的作用,抵得上任何一个得力大将。
本文作者:读史小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