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为何是亡国命运的预言者?花蕊夫人为何是绝代佳人?野史趣闻

2018-11-09 13:04:59

花蕊夫人也不知自己开罪了哪方神祗,她预知以后的一切,可是没有人相信她。她的老公是后蜀的国王孟昶,她则是这个享乐主义者的宠妃。人人都觉得花蕊夫人有点神叨叨,但孟昶不介意。花蕊夫人的天生异秉,在他看来,就是有风格,有个性。



你知道,女人的愚蠢就是太喜欢暗示,她总是以为,爱她的人就应该是她肚子里的蛔虫,一定都会听得懂她的隐语。花蕊看到舞女李艳娘梳起“朝天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心里一惊:

“达令,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呀,这就是说咱们要前往汴京向宋朝大国归顺啊。”

孟昶回答说:“亲爱的,这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啊,你不懂。”

花蕊夫人在单纯中滋长,在忧郁中飘忽。她苦恼没有人相信她的亡国悲音,因为处处歌舞升平。孟昶在摩河池上建水晶宫殿,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连溺器都是用七宝镶嵌而成,快活着呢。忧心忡忡的花蕊只好写下了“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暗示:总有一天好日子会过完的。

就在孟昶还在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出城请降。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前往汴梁。

太祖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侍宴,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吟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因为她的才华和气骨更加倾慕她,不久封她为贵妃。

可惜,她并有安稳地做这个贵妃。后来,花蕊夫人被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在狩猎场一箭射死了;而这个人,几年之后,篡了赵匡胤的位。

孟昶天天颠倒在宫妃队里,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闲暇,便同着花蕊夫人,将后宫侍丽召至御前,亲自点选,拣那身材婀娜、资容俊秀的,加封位号,轮流进御,其品秩比于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之资皆由内监专司,谓之月头。到了支给俸金之时,孟昶亲自监视,那宫人竟有数千之多,唱名发给,每人于御床之前走将过去,亲手领取,名为支给买花钱。

花蕊夫人所作宫词,描写生活场景极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中国古代难得之才女也。据说成都美名曰“蓉城”,亦是源于花蕊甚爱芙蓉,后人还称她为“芙蓉仙子”。

就在孟昶与花蕊夫人不道流年,挟弹骑射,游宴寻诗之时,中原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效法郭威,演了一幕“黄袍加身”的闹剧,取代后周,君临天下,国号宋,整军经武,南征北伐,目标逐渐指向后蜀。花蕊屡次劝孟昶砺精图治,可孟昶总以蜀地山川险阻,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宋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御座前,便有一种香泽直扑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但两道眼光,仍射住花蕊身上,一眨不眨。花蕊也觉有些异样,便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太祖弄得心猿意马。

方7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47岁,史家多认为是宋太祖毒死的。太祖闻讯,辍朝5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其为楚王。但孟昶母亲并不哭泣,仅举酒酹地,骂了儿子几句活该,绝食数天而亡。

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梁,少不得入宫谢恩。宋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李煜小周后的贪婪和强占,就是典型例证。第二条原因也有些勉强,太宗虽垂涎花蕊夫人美色,但绝不会为一个女子而开罪皇兄,坏了接班大事。如此看来第三条最靠谱,没接班前太宗表现得极谦恭韬晦,低声下气;但忍耐有个限度,就是不能影响他接班,否则见鬼杀鬼、见佛杀佛,毫不手软。最后他不是还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吗?

花蕊夫人的第二种死法,主要见于蔡东藩的《宋史演义》,说是宋太祖和花蕊缠绵了几年后,花蕊渐渐美色减退,太祖便有些审美疲劳,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姓宋的美女,“是时宋氏年十七,太祖年已四十有二。俗话说得好:‘痴心女子负心汉。’那花蕊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夺去此席,倒也罢了,谁知太祖的爱情也移到宋女身上去,长门漏静,谁解寂寥?痛故国之云亡,怅新朝之失宠,因悲成病,徒落得水流花谢、玉殒香消。”

没有了下一篇

述国亡诗

【原文】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注释

⑴妾:花蕊夫人自称。

⑵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

⑶更无:一作“宁无”。



【作品鉴赏】

《述国亡诗》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述国亡诗》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名家评价】

王士禛《五代诗话》引《稗史汇编》:“蜀既破,其亡国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亦愤而悲矣。”

薛雪《一瓢诗话》:“落句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何等气魄?何等忠愤?当令普天下须眉一时俯首。”

作者介绍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五代十国女诗人、后蜀后主孟昶妃子,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得幸蜀主孟昶,封慧妃,赐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代表作《述国亡诗》。



  • 本 名
  • 花蕊夫人
  • 字 号
  • 慧妃
  • 所处时代
  • 后蜀(五代十国)
  • 出生地
  • 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
  • 主要作品
  • 《述国亡诗》
  • 徐(一说费)
  • 职 业
  • 妃子、诗人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