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家族中的重要人物野史趣闻
马经义
在曹雪芹的家族史中,出现了好几位历史上较有名气的人物,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是最为闪亮的星星,但或多或少与那个时代的最高统治者有着种种联系。
第一:曹锡远、曹振彦
曹锡远是曹雪芹的五世祖,原名宝,字世选。曹振彦是曹锡远的儿子。明末,曹锡远任沈阳中卫指挥使之职,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破沈阳,曹锡远及其子曹振彦被俘努并投降了后金。当时努尔哈赤对投降后金的汉人官员采取怀柔政策,使额附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务。归顺后的曹家父子此时便属佟养性管理。天聪六年,佟养性死后,曹锡远和曹振彦被拨入了多尔衮的麾下。从现在发现的《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重建玉皇庙碑》中,我们可以得知,曹振彦在成为后金“包衣”的近十年磨砺中,已经从一名“家奴”升到了一名“教官”。
曹振彦跟随多尔衮辗转沙场,其家奴身份固然至微至贱,但由于年轻、机敏、勇敢、善战,在长期的征战中又与其主子多尔衮建立了较为亲密的感情,因为受到多尔衮的赏识和提拔。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应吴三桂之请,率军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决一死战,后获得全胜。五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十月,清世祖福临在北京称帝,号曰大清,纪元顺治。这标志着清王朝中央政权的确立。在这场战争中,曹振彦作为多尔衮的亲军,为大清王朝的开国定鼎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从龙勋佐”而无愧。曹氏家族“赫赫扬扬,将及百年”的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
顺治二年四月,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南下取南明弘光政权,曹振彦随军南征。顺治六年多尔衮征剿大同,得胜后,曹振彦任山西吉州知州,后调山西阳和府任知府;顺治十二年,升两淮都转运盐司运使;十五年离任,其时曹振彦已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了。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卒。次年二月,顺治帝下诏夺取多尔衮封号,撤庙,正白旗遂归顺治帝自领,与正黄旗,镶黄旗同为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上三旗包衣为皇帝家奴,组成内务府的全部成员,管理宫廷事务及皇帝私事,曹家此时也就归入了内务府。
第二:曹玺及其妻孙氏
曹振彦在顺治末年去世,生有二子,长子曹玺,取妻孙氏。如果说曹振彦是曹氏家族的兴起点,那么曹玺及其妻孙氏则把曹氏家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名尔玉,字完璧,约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病逝于江宁。据《江宁府志•曹玺传》记载:“曹玺,少好学,沉深有大志,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射必贯札”可见曹玺在政治、军事、文史、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才能。因文武兼才,被拔入内廷作二等侍卫,管理銮仪事,后升入内工部。康熙二年,特派监理江宁织造,从此曹氏家族开始定居江南。
江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就是各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全国的重要粮仓。明代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处设置织造局,各置提督太监一人,其任务表面上是监制皇家丝帛用品,实际有着督察、监视地方官员及民众动态的性质。清朝废除派遣太监,另在内务府司员内选派三处织造的监理人员。原定三年一换,康熙二年始定专差久任。清廷派遣其心腹家奴,曹玺以特殊身份坐镇江南,既有为皇室织造绸帛凌缎,供奉稀世珍宝的义务,更有监视江南官场,考察南方民情,沟通满汉民族感情,笼络南方汉族士大夫等多方面的作用。曹玺在就任江宁织造以后,清除历年积弊,曾多次进京面圣,给康熙帝提供了很多政治决策性依据。曹玺在江南二十二年,忠实地秉承并执行了清廷的意旨,为清王朝在江南地区统治的巩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死后康熙帝追封“工部尚书”衔。
曹玺的妻子孙氏,和康熙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她曾是康熙皇帝的奶母,生前封为一品夫人。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曾亲自接见孙氏,当孙氏欲要叩拜之时,康熙帝急忙扶起说道:“此吾家老人也”并亲题字,赐“萱瑞堂”匾额。曹家三代历任江宁织造,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都与孙氏曾是康熙帝之奶母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孙氏身份特殊,故她在曹家的地位也十分尊贵,而孙氏又享高寿,康熙四十五年初方才去世,故她对曹氏家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第三:曹寅
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也是把曹氏家族推向极盛的重要人物。无论是从红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曹寅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的经历和学识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清初中央集权与江南地主阶级的矛盾运动中,以及他所担任的要职在清王朝巩固其政权的矛盾运动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包衣人,生于1658年,卒于1721年。史料记载,曹寅自幼聪慧,四岁能辩声律,十几岁时,“即以诗词经艺惊动长者”被称为“神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曹寅二十七岁,由銮仪卫治正兼第三旗鼓左领,协理江宁织造,次年即任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康熙二十九年出任苏州织造,三十一年任江宁织造,至五十一岁卒于任所,只活了五十五岁。
曹寅共做了四年苏州织造,又做了二十一年江宁织造,同时监理四次康熙南巡大典,并多次被康熙钦点为巡盐御使,管理两淮、两浙盐务。他的政绩是很出色的,不仅皇帝赏识,同僚、百姓都给予了好评。对于历史上的曹寅,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他:
①曹寅与康熙的关系
曹寅与康熙的关系尤为特殊。一是康熙幼年的奶娘就是曹寅的母亲孙氏。从这一层看,他们是奶兄弟的关系。二是康熙小时,召曹寅入宫充作伴读。当时伴读必须是满族大臣之子,又具聪慧者才能入选。曹寅因其母亲的关系与身份,又兼得幼年练习骑马射箭,为太皇太后赏识,便得此伴读机会。至此他们之间又多了同窗共学的关系。康熙对曹寅可以说是“格外殊恩”,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生活上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曹寅病了,康熙派加急快马,星夜为他送药。曹寅对康熙也是“肝脑涂地”,“虽粉身碎骨,难报万一”。康熙在位,曾六次南巡,四次借以曹寅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在任期间直接向康熙面奏六次。他们之间的奏折表彰异常频繁,疏则一、二月,密则两三天。文词用语不受君臣官样文章的拘束,不少是“私房话”。奏章涉及范围,除少数属于曹寅官职以内的事物外,大多数属于江南的宦情、民风、经济、文学、生产及社会动态。
②曹寅的才华
曹寅能诗,擅词曲,今存《楝亭集》包括诗钞八卷,诗别集四卷,词钞一卷,文钞一卷,这可能只是曹寅文学创作的极少部分。在《红楼梦》中第五十四回有这样一段场景: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茄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贾母提到的《续琵琶》便是曹寅写的剧本。剧本中以蔡文姬与配偶董祀的离合为线索,公开表扬了曹操追念蔡中郎等人的故事。顾平旦先生在研究了此剧本后说道:
《续琵琶》三十五折戏中,作者选用了八个宫调,北曲六个宫调,南北合套两个宫调,在南曲中还娴熟地使用了集曲,如将“般涉调”的《耍孩儿》在第五折《别女》中被借宫用在《中吕宫》,这已成为谱曲的成例了;又如在三十一折《台宴》中《黄钟吕》的南北合套中都吸收了《大红袍》,并把它接曲律用在南、北、北、南的排列之外;第八折《报子》还有个特例,抄写者为了省工,只用了一条小注:“用‘连环’内的‘问探’”,实际上是作者采英⊿ 华,整拆搬用,若不是精熟于曲律者,是难以这样运用自如的。如果说《北红拂》是吸取众长,巧手剪裁之篇,那么《续琵琶》则是翻新故事,以证不经之作。
曹寅不仅是有名的戏剧家,还是有名的藏书之家和刻书家,刘梦溪先生根据《楝亭书目》著录统计:
共有三千二百八十七种,分三十六大类,仅“说部类”就有四百六十九种。后来这些书散失了,乾隆中叶有人从琉璃厂买回的书中,发现上面有曹楝亭的印章。曹寅刻书也不少,自己的诗钞、词钞除外,著名的有《楝亭五种》和《楝亭十二种》。《楝亭五种》包括《类编》十五卷、《集韵》十卷、《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重修广韵》五卷、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五卷;《楝亭十二卷》包括《都城纪胜》一卷、《钓矶立谈》一卷、《墨经》一卷、《法书考》八卷、《砚笺》四卷、《琴史》六卷、《梅苑》十卷、《禁扁》五卷、《声画集》八卷、《后村干家诗》二十二卷、《糖霜谱》一卷、《录鬼薄》二卷。搜集的都是世不见经传的书,但都属于文化艺术的范围,使这些书得以流传,功德自是无量。更重要的是《全唐诗》和《佩文韵府》都是曹寅一手经营而成,实在是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③曹寅在江南的历史作用
从隋唐,特别是两宋以后,全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江南也就成了封建王朝的重要粮仓。曹寅久居江南,成为康熙的“特派员”,在那段历史时期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王春瑜先生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来总结、研究了曹寅在江南的历史作用:
首先是曹寅的经济活动。一、关于农业生产。曹寅虽然不直接管理江南的农业生产,但十分留意庄稼的生长情况,不断向康熙帝奏报。因为,如果江南地区农业歉收,将严重影响清王朝的赋税收入,以及对京师粮食的供应。曹寅奏报的这些信息,为康熙帝做出政治性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央政策的正确实施,进一步让农业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保持、稳定了社会秩序。二关于织造。曹寅的官方身份就是江宁织造的管理者。所以“织造”也就是曹寅的“主业” 。康熙二年,停差苏州、杭州织造,专设江宁织造,以曹玺为首任,曹寅继任之后,在原有的织造制度上大大的改进,对织户是比较宽容的。所以江宁织造业在他管理时期得到有效的发展。三关于巡盐。盐课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明代,盐有专官,两淮、两浙,还专门设置了御史巡盐。而在全国的各大盐场中,两淮最为重要,全国岁课四百余万,两淮就占了一半。康熙把这样的差事给了曹寅,可见对他的信任。在此期间,曹寅兴利除弊,化解了种种矛盾,增加了清王朝盐课的收入,充实了国库。
曹寅在江南的另一方面的重要活动,是政治活动。从总的方面来看,曹寅政治活动的历史作用是:调整、缓和了清政府与江南地主阶级的矛盾,防止了明末闹得沸沸扬扬、以江南地主阶级代言人为核心的党社运动的死灰复燃,促使了江南地主阶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顺应满汉地主阶级、清政府与江南地主阶级矛盾运动日趋缓和的历史潮流,使江南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保持安定,这不仅保证了江南经济命脉不致中断,支持了清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而且,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在客观上起了推动的作用。
第四:曹颙、曹頫
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病故,曹寅死后,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但因曹颙命运不济,在织造任上不到三年便去世了。康熙帝对此感到很痛惜,曾传旨道:
曹颙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
曹颙是曹寅的独子,为了保全曹家,康熙帝从曹荃的诸子中过继一个给曹寅,并说要“找到能奉养曹颙之母如同生母之人才好”。根据曹寅的妻兄李煦的建议,选中了曹荃的第四子曹頫,于是又由曹頫继任江宁织造。曹頫的能力远不及曹玺、曹寅,也不及曹颙,但是康熙对他仍然关照有加。
作家森林团队原创文章,对作品拥有合法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作家森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