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荒唐”的老爹常有—赵祯之父宋真宗野史趣闻

2018-11-08 23:06:29

作者:倬琰

世上有熊孩子,其实同样有熊家长,“熊”不分年龄长幼,“坑儿”的老爹熊起来,让后代子孙都“欲哭无泪”。

宋仁宗赵祯时期,在整个宋代、乃至历史上,都是一个高峰期,经济发展,百姓富足,兵戈不兴。而这都是宋仁宗将国家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拉回来的成果,而造成这个“疑似”烂摊子的,便是仁宗的老爹宋真宗,而且其实鲜为人知的是,真宗也曾经把宋朝建设得富有而发达过。

宋真宗赵恒,生于宋太宗乾德六年(公元968年),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本来轮不到他继位,没想到前面两个哥哥一个太脆弱,一个没命数,最终太子之位落到了赵恒的头上。其实,从内政和经济建设来说,赵恒是一个颇有两把刷子的皇帝。太宗至道二年时,宋朝全国的耕地面积只有三亿多亩,而到了真宗咸平年间,大力垦荒,耕地陡增至5.2亿亩,大大的解决了粮食问题,也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接着在之后的景德年间,由于制瓷业的兴盛发展,水平和规模最好的昌南镇被改名为景德镇,盛况空前,这段时间,史称咸平之治。

【宋真宗—文明章圣元孝皇帝】

只可惜好景不长,景德元年,辽国入侵,在以王若钦为首的主和派鼓动下,真宗一度想要南迁南京。但最终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在澶州打败了辽国。打怕了的真宗不想再进一步,于是与辽签订合约,以每年等价三十万两的岁币换取了与辽的和平,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其实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两国的安定,与战争消耗的天文数字相比实在不算多,但是宋朝的更多大臣希望的是既不需要给钱,又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胜辽国。因而国内激起了很大的不满情绪,就连宋真宗都受到了影响,整日心口憋气、闷闷不乐。

之前讲到,王若钦在之前是坚定的主和派,现在却对真宗说:“城下之盟,《春秋》所耻”。不知王若钦是不是故意揭真宗的伤疤,来达到引诱真宗去封禅的目的,反正心口又被戳了一刀的真宗立马就听从了封禅的建议。

自古以来,封禅都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只有国家强大鼎盛、皇帝功德无双的情况下,才有资格去进行封禅,虽然这个标准没有定规,但是绝大多数帝王都很有自知之明,不会轻易封禅。

【东岳泰山】

秦统一天下后,在宋真宗之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真正举行过封禅泰山大典。连汉文帝和唐太宗都因自感经济实力不足而放弃了封禅,而宋真宗之后的帝王都只祭祀,不再封禅。

可以说真宗创造了一个历史,他是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帝王。

封禅可不简单,为了搞定封禅大典,前期的准备真宗君臣着实是花样百出。

首先为了取得满朝官员的支持至少让他们不反对,可是费了真宗一番心思。首先,真宗挑了一个好日子,宴请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以及其他参知政事的高级官员。然后席间每人给一个红包,里面都是大珍珠。最后宴会结束后,又给每人准备一份大礼带回家。为了办事儿给大臣“行贿”,古往今来也是独一份儿了。

搞定了大臣们还不够,还得天下人都信这事儿才行。于是在心腹的安排下,景德五年,真宗向天下宣称在皇宫内发现了一卷“天书”,还说:“前一阵有神人托梦,告诉我将会降下《大中祥符》天书三卷,现在果然应验了”。天书上写“赵受命,兴于宋,付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将天书藏于金匮之中,并且直接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封禅的重头戏要拉开帷幕了。

大中祥符元年一整年,全国各地不断有人上书请求封禅:三月,兖州知州率上千人赴开封上书;四月宰相王旦率领京城百官和僧、道等各界人士两万多人再次上表。这样的事情多达五次之多,而真宗则在推推就就中“勉为其难”的同意了天下人民请求封禅的愿望,这招赵宋皇家做得驾轻就熟,赵匡胤当年可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半推半就”的当了皇帝。

封禅的过程漫长、复杂而繁琐。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真宗带着百官及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皇宫出发,走了将近二十天才到泰山脚下。到了之后,真宗又在山下斋戒三日,从皇城出来快一个月,典礼才算开始。真宗身穿全套的礼服,坐着金饰的步辇,前呼后拥下,登上泰山南天门。然后在第二天,祭拜皇天上帝和诸方天神,下山后再以同样的礼仪祭拜各方地祇。

从泰山离开的真宗又带着大队来到了孔庙,参观了孔府,祭奠了孔林,并且赏金三百万,还加谥孔子“玄圣文宣王”。整个封禅的事情前后一共“折腾”了两个月才结束。

东封泰山还不满足的真宗又想出了西祀后土的点子。一场耗费比封禅还多,准备时间比封禅还长的祭祀后土仪式,在华山、洛阳、宋室祖宗陵来回折腾了七十多天才算完成。

大中祥符七年,真宗又觉得道家老祖和众神也要祭祀,毕竟赵宋皇室官方的远祖是赵玄朗。于是真宗宣布给天帝上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并且在全国各地同日开设罗天大醮,还命令天下百姓都要在家中设案焚香,祭拜天帝,地方官还要派人检查落实情况,在席卷全国的祭拜狂热下,“玉皇大帝”传遍大江南北,这个称号便是真宗留下来的。

其实整个封禅的“闹剧”,都是满朝官员甚至全天下人在陪着真宗“玩”,有一个小故事非常有意思: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封禅的队伍出发前,真宗突然告诉群臣,封禅是件“严肃”的事情,为了表达自己的重视,从出发这天起,到结束之前,自己不再吃荤腥。

大臣们一听就慌了,劝慰道:“现在已经快要冬天了,而且从京城到泰山要走二十多天,这一路如果皇上不吃肉,会伤及龙体啊!”其实,他们主要为自己考虑,即使皇帝能不吃,大臣们自己也受不了啊。

可惜真宗心意已决,果然坚决不吃,陛下都不吃了,百官们还好意思吃么,只得也不吃荤腥。

可是,偏偏这次封禅选的日子不好,逐渐入冬的天气,长途的马车上也没有保暖,实在没法忍受,因此在封禅的期间,除了真的“诚心实意”的真宗,其他的大臣们,一有机会就会偷偷的吃肉。

一个月后,大典终于结束,还蒙在鼓里的真宗心疼百官跟着自己不吃肉,于是大宴群臣犒劳大家。

大臣们怎么敢让“老板”知道自己其实没遵守规定,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装作望眼欲穿的样子演给真宗看。

只有枢密副使马知节是个实诚人,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对真宗说:“臣在这几天里偷偷的吃过肉”。而且他还把其他人也供了出去,说大家其实都偷吃了。

可想而知,当时的真宗一定是“吃了苍蝇”一样的表情,可是既然群臣都吃了,总不能全罚了吧,真宗只得“呵呵”的笑笑,什么也没说,谁也没追究,尴尬得结束了这场庆功宴。

真宗统治的后十几年,几乎全在各地的祭祀、典礼中度过,驾崩后,儿子仁宗将那卷“天书”同真宗一起葬进了永定陵,也算满足了真宗的最后一个愿望。

【宋真宗—赵恒】

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把充盈的国库一扫而光,给自己的儿子仁宗赵祯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烂摊子”。而且由于真宗的“胡闹”与“折腾”,让后世皇帝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封禅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光彩,因而之后不再有人举办封禅大典,倒是断了之后皇帝的念想,少得劳民伤财,也算无心的做了件好事。

《宋史》云:“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踏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无论本事如何,一个君王最大的贤,便是不折腾。

往期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小记|顾此失彼“劳累人”—乾隆的“枕边风”(二)

|小记|美女太多也烦恼—乾隆的“枕边风”(一)

|小记|历史另一面(二)—名人的“奇特”喜好

|小记|历史另一面—名人也“犯二”

|小记|山海探秘(六)—《山海经》里的小怪兽(六)

|小记|山海探秘(五)—《山海经》里的小怪兽(五)

|小记|山海探秘(四)—《山海经》里的小怪兽(四)

|小记|山海探秘(三)—《山海经》里的小怪兽(三)

|小记|山海探秘(二)—《山海经》里的小怪兽(二)

|小记|山海探秘(一)一讲讲《山海经》里的小怪兽(一)

本文作者:倬见(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