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碰杯的野史野史趣闻
我们在聚餐喝酒的时候,每次都举杯然后说:“干杯!”。你知道喝酒的时候为什么会碰杯么?隐藏在碰杯习俗背后的,还有着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碰杯的由来
悦耳
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之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鼻子可以闻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够分辨酒的味道,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外。怎么办呢?于是古希腊人就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
驱魔
中世纪的人们在碰杯时,会很大声的说“干杯”,这样做是为了驱赶有可能已经潜伏进来的妖魔鬼怪。这一行为最常见于日耳曼人的部族里,他们不仅会叫的非常大声,而且还会在说“干杯”后猛烈撞击对方的酒杯,把酒洒在桌子上,以此用来吓跑鬼魂和恶灵。
下毒
古时候,在酒里下毒来害死敌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和主人一起饮宴可能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来宾随时有可能被视作为有潜在威胁的敌人而惨遭毒酒灭口。因此,在那个时代,应付下毒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酒杯猛撞主人的酒杯,使得一个杯子里的部分液体溅入到另一个杯子中。如果主人带头先喝,那就万事大吉!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过去大多数情况下葡萄酒是盛在金属平底大口杯里的(锡制、银制或金制),因此猛烈撞击也没有关系。想想,喝酒时说的祝福语,与其说是向对方祝福,不如说是在感叹“活着真好”吧!
敬酒
罗马人把祝酒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参议院通过法令规定所有人在进餐时必须用酒,祝愿他们的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身体健康。《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一书中描绘了在一场宴会中匈奴帝国国王阿提拉极其享受这种敬酒的感觉,每一道菜上来的时候都要先敬酒三杯。
祭拜
尽管古时候还没有“干杯”这个词,但是他们在喝酒的时候有一套固定的祭拜仪式。祭拜的对象通常为酒神,以及在当地受人尊敬、敬仰之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喝酒之前,必须向希腊神话中的酒神迪奥尼索斯敬酒,并在仪式上呼喊酒神的名字。史诗《奥德赛》中,还有尤利西斯向阿基里斯敬酒,并祝愿他身体健康的相关情节描写。
礼仪
周朝时用酒祭祀有很多礼仪要求,从内容上看,饮酒的礼仪也有等级之分。人们把饮用的三种不同要求的酒称为:一日事喜,二日昔酒,三日清酒。“事者方有事于糟漉,昔者熟之而可久,清者澄之而可饮。”这三种酒,根据质量的好坏在礼仪上有不同的使用。还有介于“五齐”之酒与“三酒”之间的“四饮”:一日清、二日医、三日浆、四日酏。这也是普遍大众所理解碰杯最相近的意思。
讲究
习大大在出访列国的国宴上也好,去酒吧溜达也好,喝酒礼仪真是让人不得不点赞啊!用不拿酒杯的手扶住衣服下摆,以免碰杯时衣服带倒身旁的东西,这个动作是不是很帅!小编作为一名丽媛粉丝团的资深小粉丝,每每看到彭麻麻与习大大低调小秀恩爱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少暖流在淌!
碰杯的时候说什么?
Cheers英语中的“干杯”- Cheers意味着大家同乐。即祝福在场所有人员永远幸福快乐。
旧时期的法国,“chiere”这个词的意思有“脸,面容,看起来,表情”。到了中世纪时,在安格鲁的词语里“cheres”是指我们的脸,而14世纪后期的时候“cheres”这个词衍生成为“cheere”,意思是“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后来到18世纪,它的意思开始转变为高兴,被广泛用来表示支持什么事情,或者鼓励什么事情。
Toast
由于被敬酒的人最后往往会收到一片饱蘸葡萄酒的面包,于是“toast”这个词逐渐从它的原意“面包”中发展出新的意义来,被用来指敬酒和干杯。
在西方,敬酒或干杯是用“toast”这个词。这个词的原意是“面包”,最初起源于16世纪。关于这个词的最早记录之一出现在莎士比亚的《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这篇喜剧中。在剧中,Falstaff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拿一夸脱葡萄酒,并放一块面包(toast)在里面。”。现在,你可能会觉得把面包放在葡萄酒里面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做法。不过在那个时候,葡萄酒的质量远比现在差,放一块面包在酒中可以让它吸收酒的酸味,也可以让酒获得更多的风味。往葡萄酒中放入面包时,一般是用加香的或者加入果酱的陈面包,而葡萄酒可以让陈面包吃起来更美味,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本文作者:奇星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