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商鞅,用铁血趟出一道文明的河床野史趣闻
商鞅:用铁血趟出一道文明的河床
刘力/文

据传,神秘莫测的鬼谷子一生授徒多人,其中就有商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无论那个人物都炙手可热,搅得当时政坛翻天覆地。
然而史料中显然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说他曾师从公孙痤,我们自然也无从得知他的师承了。我只能讲,商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学派奠基者,他用自己的法派学说让一个无法苟活于世的边陲王国最终一跃而起,成为战国史上最为显赫的王朝,不能不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商鞅本为卫国人,后投靠魏国宰相公孙痤,所做的官职也仅只是一个中庶子。本以为就这样下去了,可惜天不假年,偏偏公孙痤由于战败加之旧伤,颇有性命之虞,临终前,不甘心魏国衰落的公孙痤极力向魏惠文王推荐了卫鞅,结果魏王根本就不理这个茬。魏王秉持着高贵的血统论思想,认为一个小小的中庶子何以能够成为人上人。其实与以前赵国那个非常有名的平原君颇为相似,谈判选人,毛遂自荐,平原君见其貌不扬,且一直并未有功,就认为根本无用。结果毛遂后来的表现简直让他刮目相看。这都无不表明,在识人这方面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一生还算清明的魏惠文王最终让卫鞅逃脱秦国,不能不算得上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然而话又说回来,即使魏惠文王把卫鞅留下来,恐怕在人才济济的魏国,卫鞅也未必能够充分发挥其长,最终可能依然会默默无闻,甚至“泯然乎众人”。

卫鞅淡然面对公孙痤的一番解释,他认为不用自己自然根本也不可能杀了自己。最终证明公孙痤又犯了刚愎自用的毛病,他并没有看清魏王的本性,即使他已经陪伴这位君王长达几十年时间。君王的心思他还是不懂呀!
秦国这时候已经岌岌可危,处于崩溃之边缘。秦献公战死,秦孝公刚刚继位,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秦孝公最终放下身段,开始面对列国求贤,求贤令甫一发出,各国士子纷纷前来,卫鞅自然也不例外。
卫鞅已经知晓自己的处境,自然不敢贸然出手,他拜托秦孝公宠臣景监,由着性子连说三次,最终法家思想打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在其鼓动下最终决定变法。从此君臣一心,从根本上在一个极为落后的国家实现了战时法令的有效性。二十余年,秦国从一个边陲莽荒之地变为一个富庶的国家。这中间,卫鞅功不可没。
为了取信于民,卫鞅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为了显示法律的权威,卫鞅处罚太子的老师以割鼻子和脸上刺字的刑罚;为了彻底挫败老世族,他甚至不惜以身为诱饵,车裂自己,最终让老世族自食恶果。所有这一切,在一个思想家看来,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可在普通人眼里,那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和人臣的和谐发出的最强音符。好比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刘备。只不过刘备偶尔也会与诸葛亮产生龃龉,而秦孝公却显然与卫鞅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这对君臣就这样,用铁血手段雷厉风行,雷霆万钧,对整个秦王国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保甲制度的实行,让老百姓编制更加明确,连坐制度的通过,更是为很多百姓头上投下一道可怕的阴影。闲时为民,战时为兵,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迅速被聚拢起来。所有的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诗经·秦风·无衣》给予此种情形以最完美的阐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以强硬的手腕最终让一个濒临灭绝的王朝活了过来,甚至蒸蒸日上。卫鞅之后,秦国又经历了反复曲折的喜剧式的朝代更替。然而最终卫鞅所留下的制度,还是足以让后来的几代帝王虽有缺欠但却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过政权。

在秦孝公为卫鞅留下的遗物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这里的商於土地和商君的称号。按说这样的人该在秦国可以横来直闯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然而最终商鞅还是被处死,并且是远古时代最可怕的刑罚——车裂。五马分尸呀,惨不忍睹。被商鞅坑苦了的各层士族们,突然间捡到商鞅被处死的信息。他们自然欣喜若狂,不料最终他们却才是最大的笑柄。
商鞅,本来就是一介书生,然而却因为认死理,最终头破血流,偶然机会进入秦国,得遇明主,从此平步青云,但也因此任重道远。
当时,战国时代的群雄刚刚立定,秦国出身西陲,也更没有什么本事去干其他行当。这时候,商鞅毅然选择了留下,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够为自己所重要的坚持努力不已。
就这样,商鞅从困厄中走出来,实现了华丽转身,让整个战国为之黯淡无光。他最终用铁血手段为秦国趟出一道后世可以着陆的文明之河床。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商鞅“刻薄寡恩”,但实际上,从史料中,还能抓住的是商鞅临时法令的紧迫感。他让我们明白,一个知人善任的老板是多么重要。
商鞅最终虽然人生是失败的,但他所创建的帝国文明却注定光耀。
——2018.9.21
力读原创作品,不得随意转载。
本文作者:力荐悦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