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时期“木牛流马”的真实面目野史趣闻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说起三国演义不得不提的就是诸葛亮,那可是神一样的人物存在。“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等这些事迹,让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增添天了几分神秘色彩!

其实,用现在的眼光再看,这些神化的故事都可以用科学解释:借东风是因为诸葛亮懂一些气象只是;空城计 是抓住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学等,木牛流马的发明是即诸葛连弩,八阵图之后的伟大作品,因为他解决了蜀中长途跋涉运粮难的问题!

《三国志.后主传》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史书记载当时诸葛亮找了一位当时有点技术的木匠发明了木牛流马。而在《三国演义》里面把这种工具描述的神乎其神,说这种工具运粮八石,只需一人,能走数十里。
那么,这个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么神乎吗?民国时有学者对其考证,一种说法就是木牛乃是当时四川矿工们所用的“木牛车”,流马则是一种叫“快马子”的窄长小船。

木牛流马为什么要设计成“牛”“马”这样难看形象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以牛或马造型便于隐藏山林间,不利被敌军发现,另一方面“牛”“马”可起到装神弄鬼的迷惑作用。而木牛流马“人不大劳,牛马不食”证明以人力驾驭。聪明的诸葛亮制造了轮腿神妙配合的运载工具木牛流马。即人一推,轮子中间动,使四腿上下运动不停;而牛马前进过程中,腿着地,受上方粮板重压,又杠杆式使另两条腿翘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后面高起双腿上,实际手腕一压之下,木牛流马就前进了车轮一个直径路程。这样反复一抬一压,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缩上下运动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派出的侦哨探知后惊的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木牛流马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防盗”。也就是说在运粮过程中,如果被敌军发现或者拦截时,如果抵挡不住,弃粮逃跑时,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轮毂隐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头(可能有一个插榫头的配套工具,类似内六角扳手之类的东西),使轮子不能转动,敌军运不走。在这种情况下,敌军唯一能做的只是有用火来烧毁。当然,木牛流马目前连专家也还无法完全解释它的原理,可见其发明在当时还是做到了“前无古人”,有一定的神奇性,但远没有《三国演义》里所吹棒的那么神奇。
至于为什么会在后来没有全面推广下去,那是因为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朝廷和百姓对道路的重视,修的道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同时又发现圆的车轮更实用更快,农村普遍使用的独轮车和两轮板车就是后来的改进版和创新版。木牛流马因为极其“笨重”,后来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作者:历史摆渡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