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花会|赏荷是成都人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野史趣闻

2018-11-08 09:34:58

○喵喵植物控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入夏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中西合璧的古老钟楼下,荷塘池渠边人乏蝉鸣,池中荷花亭亭玉立,散发沁人清香。在钟楼下的渠间,点缀了两座中国式石桥,渠岸边还有龙首和草坡斜沿,钟楼倒映于池水中,此地便被誉为华西盛景“双桥烟雨”。这座钟楼之上,曾题有一联:“念念密移,古今一瞬;隆隆者灭,天地孰长。”

赏荷是成都人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每年的夏季,这处华西校园内的荷塘池渠总是会吸引无数的成都市民前往观赏。古老的钟楼之下,每年这段荷花盛开的夏日时光记忆更是必不可缺。荷花也叫莲,古人称它为芙蓉。原产于中国,是古老的水生观赏花卉。《古今注·草木》讲:“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荷花肥厚的地下茎埋在水下,富含有机质的淤泥是对她最好的恩赐。经过初夏雷雨的洗礼,这一高大的挺水植物便成为夏日池塘中最美妙的风景。莲蓬、莲藕、荷叶、藕带,更是满足着每一个成都人的味蕾,按照时令的顺序取而食之,便可度过一个有滋有味的夏天。荷花的曼妙芳姿总是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屈原就曾在《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我要大袖翩翩行云流水,绿衣红裳飘飘欲仙。

成都赏荷之地不少,除了市中心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钟楼荷塘,三圣乡的荷塘月色、成都郊外的青龙湖、新都桂湖公园都是成都人心目中最美赏荷之地。不过,唐宋时期的成都人赏荷,却在今天城市的正中心——天府广场。那时的天府广场一带有一泓五百余亩碧波荡漾的湖水,此湖名叫摩诃池。

摩诃池最早出现在隋代,隋文帝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后,在成都大兴土木,挖土筑城,因为土挖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大湖。据说,一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说了句梵语“摩诃宫毗罗”,意思是说这池子里广大有龙,于是得名“摩诃池”。成都的摩诃池中虽然并没有真的出现过龙,但到了唐代,“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唐·武元衡),此湖已成为成都的一处风景盛地。堤岸边广植嘉木,池中栽植了大片荷花,“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唐·畅当)进入盛夏,池中连片的荷花姿影摇曳吐露芬芳,众多文人骚客在此流连玩赏。再后来,到了南宋,以蜀人自居的陆游更是在摩诃池边流连忘返,他说:“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如果这“风荷左右披”“一过一消魂”的摩诃池今天依然还存在,粼粼波光中、绿树红墙掩映下的城市中心,便是青莲居士李白笔下“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盛景,无法想象这个绝色城市的夏日会让人怎样地沉醉。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作者:成都晚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