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70多岁还在临摹他的作品,但他却为何籍籍无名?野史趣闻
两个月前,浙江省博物馆的一场“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已经让杭城的艺术迷们见识了一代大师吴昌硕强大的交际能力;两个月后,恰逢西泠印社创社115周年,吴昌硕作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今天上午,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启了一场全新的展览“先生归来——吴昌硕和他的时代”。以吴昌硕为人物主线,西泠印社从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一直到当下,重新梳理近百年的艺术发展,再现了这个时代的书画艺术风格。

展览分为四部分:“吴昌硕的早年师友”“吴昌硕与上海”“吴昌硕与西泠印社”以及“吴昌硕对日本的艺术影响”。众所周知,吴昌硕辗转游学于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上海等地,从俞樾学习辞章国文,又结识了各地的鉴藏大家,如陆心源、吴云等,人际交往非常广泛,拥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圈。此次展览上,与吴昌硕往来的艺术家吴伯滔、杨见山、蒲华、杨逸等人的作品也均会展出。

比如其中有一幅《花鸟扇面》便是首次公开展出。吴昌硕纪念馆馆长、吴昌硕的曾孙吴越告诉记者,这幅扇面来头可不小,集结了四位艺术家,分别是吴昌硕、梅兰芳、况蕙风还有吴东迈。“最开始,是梅兰芳画了扇面给我的爷爷,也就是吴昌硕先生的小儿子吴东迈,我爷爷便将其带回家给老爷子看。”没想到这一看之下吴昌硕先生也十分喜欢,便亲自题字“辛酉大暑日书此一笑 时缶年七十八”。

吴昌硕纪念馆馆长、吴昌硕曾孙吴越接受采访
“当时吴昌硕先生78岁,而梅兰芳先生才28岁,老先生自己题了还不够,当时边上还有清末词人况蕙风,正好在吴昌硕先生家里,便也题了字。”吴越还透露,别看这扇面摆在展柜里文字只有屈指可数的三部分,整个背面其实都被题满了字。“吴昌硕先生对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是很爱护的,这也是表现了在那个时代,大师间的一种传承还有老一辈之间的交往友谊。”

《花鸟扇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作品也不得不单独拎出来说一说,那便是由张孟皋创作的《牡丹· 清供》。你一定会奇怪,张孟皋是谁?在吴昌硕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频繁出现在后者的作品中。“张孟皋是北京人,从京城到湖州来做官的,曾在吴昌硕的家乡湖州留下一大批作品。但这个人名头却不大,基本上你去查也是查无此人。但在吴昌硕先生的眼里,张孟皋的作品有创新和个性的表达,和当时的绘画风格不一样,也因此受到了他的喜爱。”

《牡丹·清供》
有趣的是,吴昌硕与张孟皋其实并未见过,两人相隔至少150年。吴越告诉记者,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先生曾为张孟皋写过一篇文章,但文章中也表明,只有在吴昌硕先生的作品落款中看到有张孟皋这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买到这件非常有意义和故事的作品。我想这也体现了吴昌硕先生宽广的心胸,他不会因为你是个小人物就否定你、就不临摹了,所以老先生70多岁后的好多作品也都还写着临摹张孟皋。”


现场雅集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
本文作者:青年时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