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到底死于梅毒还是天花?野史趣闻

2018-11-08 07:06:28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死于 天花,一种死于梅毒从医学的角度分析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死于天花。

首先如果同治皇帝得的是梅毒,那么他必然有感染途径。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分,母婴垂直传播和体液传播都基本可以排除,唯一可能的感染途径应该是性接触传播。相传,同治皇帝是微服出宫嫖妓染上梅毒的,那么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

应该说可能性很小。且不说后宫佳丽三千,身为皇帝不会缺了性伴侣。即使他真觉得家花不如野花香,非要出去拈花惹草也不太可能,要知道,同治皇帝和光绪不一样,他可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亲生儿子。有个这么强势的亲妈在这里,想避开慈禧的耳目去逛妓院实在不太可能。

再者,

同治皇帝如果感染了梅毒的话,他应该有一期梅毒发作的病史。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不痛不痒的溃疡,可自行痊愈。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发现生殖器上长个溃疡竟然不当回事不找医生看。而且梅毒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罕见病,太医应该很容易就诊断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同治皇帝再次发作时医生应该已经有了准备。即使太医不敢说是梅毒,随便编个什么其他名目隐瞒过去,这病情的记载总该是有的,但是这个在历史和脉案中毫无记载。

第三,

翁同龢记录的同治皇帝“花极稠密”,“头面皆灌浆泡饱满”,均符合天花的表现。天花在清朝也是常见病,太医们对天花应该还是不会误诊的。

天花会引起严重的高热,并可引起包括败血症在内的多种并发症。在患者体质极其虚弱而且没有现代消毒措施的情况下,天花引起的脓疱疹很容易发展成皮肤软组织感染。同治皇帝“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这是典型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和脓肿形成的表现。感染的范围已经非常大,从腰部蔓延到背部。患者部分脓液虽然经破溃流出,但是由于感染范围巨大,大量坏死组织和脓液积存在组织内,一方面使得感染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毒素被吸收,对患者体内外造成持续不断的沉重打击。

这种感染如果放到现代,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将感染部位切开,清除坏死组织,通畅引流,一方面有利于感染局限,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全身症状,再配合使用抗生素,是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而太医所采取的保守敷药的措施,对于这种大范围的感染根本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效果。

这种局部感染越来越严重,大量的细菌和毒素不断进入血液,会对患者多个脏器造成严重损害。由于体质越来越差,患者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弱,口腔等部位的常住细菌和经血播散的细菌会使患者体内出现新的感染病灶。同治皇帝死前出现的走马牙疳,其实就是坏疽性口炎,也就是口部组织出现严重的感染。这种感染的播散,说明患者的体质已经极其虚弱。

这种口部软组织的感染会导致口内严重肿胀,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及呼吸,导致患者病情快速急剧地恶化。而同治皇帝出血黑便,表明已经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乃至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这都是严重感染患者末期的表现。

因此,综合分析,同治皇帝并非死于梅毒,而是死于天花继发的严重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脓毒血症。

本文作者:老郭解清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