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万念俱灰,一心出家竟是假的?野史趣闻
清朝十二帝中,顺治帝是入主中原的第一帝,其在位十八年,是位24岁就离世的年轻君主。世人多认为他的短暂一生中没有多少作为,在清朝历史上影响小大,无足轻重。人们关于他的比较熟知的是他美丽风流的额娘下嫁小叔子的“丑闻”、爱妃董鄂氏的身世之谜,以及到五台山当和尚的传闻。其实,认真阅读史书就会发现还真是冤杆了这位年轻天子。
董鄂妃之死使福临万念俱灰无复生趣,认为人一世不过如此。此念并非偶然,顺治帝早年的时候,曾经受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信奉了基督教。顺治十四年福临认识了憨璞性聪和尚,时常召玉林诱、木陈态、荀溪森等高僧讲述佛法。
长年参禅,早已倾心佛法,已生出家之念。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皇贵妃去世,顺治帝悲痛欲绝,遂决定出家为僧。
此消息一出,朝野震惊。孝庄太后再三相劝无果,帝召荀溪森为其剃度,太后无法,急召玉林诱进京,“即命聚薪烧森”。令“大清国里度天子”的荀溪森坐化。顺治因此才决定暂不出家,但其已经毫无所恋。
顺治对出家的想法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其长久地受各方面压迫所致。年幼时,在宫中生活曾受宫廷凶险、母子屈辱的重压;亲政后军国重务、时局不稳的应付,年轻血气方刚的身体竟骨瘦如柴,体日弱而病日重,爱子爱妃突然辞世使其备受打击,出家之念就是寻求解脱了。
西北有高山,陨石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土母协双成,绿盖云中来。
伤怀惊凉风,深宫呜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一一《清凉山赞佛诗》
这是清初大才子吴梅村作《清凉山赞佛诗》的片段,诗中“双成”是指董鄂妃,“千里草”是董姓之指,题曰“赞佛”实际上是赞扬顺治帝与董鄂妃至死不渝的爱情。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悲痛万分,产生了出家遁世的念头,于是将皇位传给了儿子玄烨,自己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这是野史中的说法。顺治不当皇帝而改行当了和尚,颇具传奇色彩。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三条所谓的证据:一是诗人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中隐指顺治帝没有去世,而是出家当了和尚;二是康熙帝玄烨曾奉太皇太后之命多次到五台山去,一定是想去看看他的父亲顺治皇帝。三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慈禧等人出北京向西逃窜,路过山西北部的时候,地方上弄下来供太后使用的御用器具,就从五台山佛寺借了一部分,这部分一看就是宫廷之物,所以这寺中一定住过皇帝,那就是在此出家的顺治皇帝了。有了这几点佐证,好像确实是真的了。
不过,恰恰相反,这几点根本经不过推敲,只能当做一种传闻轶事,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先说第一条,这条所谓的证据,无非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词句,含义模糊。持有顺治帝出家想法的人,自然要向利于自己的立场方向解读,不过这样解读很牵强。
再看第二条,据史料记载,康熙帝一生6次南巡,6次西巡,去避暑山庄20次,去木兰围场 48次。在6次西巡中有5次“幸五台山”,从次数上说还算“多”,但是,他第一次去五台山是在康熙二十二年,据所谓的“顺治出家”已经有22年了,为什么不早去看自己的父亲?另外,五次中有一次没有登顶,其祖母也就是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皇太后也只去过一次,也没有登顶。可见他们并不是去看顺治帝。
第三条更简单了,那些御用器具也有可能是康熙帝去五台山时留下的,不一定非要往顺治身上扯。
正史记载顺治帝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去世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史料对顺治从患病到去世的记录还算详细。
比如,正月初一这天,群臣应该有的朝贺礼仪活动被顺治帝取消,应该在这一天举行的祭祀活动也是由别人代替去的,初二,顺治帝感觉身体小适;初六,顺治帝发布诏令,因身体问题应该自己去的大享殿礼仪仍然由别人代替,命令让礼部开出代祀官员名单,同时因为病情迅速恶化,又颁布了大赦令,想通过这种手段来为自己祈福。初七凌晨,顺治帝就“龙驭上宾”了。这段来自《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十分详细,同时其他资料如顺治皇帝的玉碟也都和这段记载保持一致,而顺治帝遁入空门的说法则没有记载。
虽然顺治帝没有出家,但没有影响到人们对其多情的赞美。顺治帝的死有很大一部分与其爱妃董鄂氏之死有关,是史上少有的多情皇帝。民间对顺治皇帝之死虽抱有一定的浪漫幻想,但幻想并不是史实。我们可以对其随意幻想,让印象中残酷的皇家争斗也有一丝温情,但是却不能抹灭历史中残酷的现实。
本文作者:大鱼有话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