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四哥”——爱新觉罗·胤禛野史趣闻
“四哥”即爱新觉罗·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故称“四哥”。母为德妃乌雅氏孝恭仁皇后。四十五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年号雍正。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其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
四哥很忙
雍正帝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及创新之举,使他在历史上褒贬不一,甚至是清王朝最为称道的“康乾盛世”也直接把他除名,并成功的将四哥隔过去。然而四哥在位时的一系列措施到底是功还是过,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是整顿吏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以来,所谓“刁民”,几乎全部跟官吏的不作为有关;君主的昏庸固然能左右国运,但官吏却是直接与广大老百姓广泛接触,并能直接触动王朝根基的一大群人。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直接造成官吏拉帮结派横生;进而影响百姓的生活;所以整顿吏治对新上任的皇帝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四哥的第一把火烧向广大官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老百姓还是根本。
四哥的时尚,你不懂
其次是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原民族的首领)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有利于消除落后的土司制度,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这一点是明智之举。
再次是火耗归公并建立养廉银制度,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雍正二年正式实施耗羡归公,最早在山西推行,二年七月,正式推广至全国,将明朝以降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同时,通过定火耗以增加各级地方官薪给。清初承明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吏们自然有各种办法加税来维持生计,但这样却是要动摇国之根本的。雍正二年,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
四哥猎虎记
再次是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而因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此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这样既能减少老百姓的负担,同时也能延缓土地兼并(历来农民战争的导火索),还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武功方面,四哥还在雍正七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可以说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康乾盛世直接把他排除,是极其错误的,应该是“康雍乾盛世”才对。如果不是他的勤俭、积累,清朝估计早就在康熙之后亡了,也不可能有钱来供乾隆那个败家子来挥霍。
四哥很茫然
用时下时髦的一句话评价四哥,只能是厉害啊,我的“四哥”!
本文作者:文史开胃菜(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