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名臣王阳明野史趣闻

2018-11-07 15:33:31

众所周知,蒋介石一生非常推崇曾国藩和王阳明,尤其是对王阳明达到了一生的追求,王阳明到底何人。他在明朝是什么样的地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王守仁)

历史记载王阳明生而不凡,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后台虽然他遭受幼年失恃,但他年少有为。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按理,以王阳明平定南赣土匪和宁王之乱的功绩,加上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官职(正二品),按明朝的给谥规则,即三品以上官员离世后,由礼部商议谥号,再呈报皇帝,由皇帝决定是否给予谥号、授予何种谥号,王阳明会有一个谥号。这主要是因为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并未被嘉靖皇帝及其他大臣所接受,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违背了传统的儒学,是一种蛊惑人心的邪说。虽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桂萼等大臣上书嘉靖皇帝:“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但讨捕畲贼,擒获叛籓,功有足录,宜免追夺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王阳明的心学和当时占主流意识的朱熹理学产生了冲突。

嘉靖皇帝对王阳明也不感冒。在杨廷和把持内阁时期,由于和兵部尚书王琼的争斗,在评定平宁王之乱时,嘉靖也听从杨廷和等一众大臣的话,没有合理的评定。经过大议礼事件,嘉靖皇帝虽然掌握了朝政,但也不好朝令夕改。嘉靖于是听从了桂萼等人的提议,停止了王阳明世袭建安伯的爵位,并没有为他举行相应典制的葬礼,自然也就没有给予相应的谥号。到隆庆继位时,心学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逐渐被主流所接受,心学门人徐阶等也在朝中掌握大权,有了话语权。于是,以徐阶为首的大臣开始上书给隆庆,颂扬王阳明的功绩,隆庆于是追赠王阳明为新建侯(比建安伯高一级),并谥号文成。到万历朝时,对王阳明的恩典又上了一层。万历十二年,在大学士申时行等人的建议下,王守仁享有从祀文庙的资格,完成了其早年“慕圣学”、成圣人的理想。

王阳明虽然有军功在身,但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文臣,因此在给谥时,第一字仍为“文”,而非“武”。按明会典的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然后依次是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等字。王阳明得谥文成,属于第三等。整个明朝,由皇帝赐予“文正”谥号的(不包括弘治、福王追谥),仅有李东阳、谢迁二人,赐予“文贞”者,则有杨士奇、徐阶、钱象坤三人。接下来就是文成谥号的,有刘基(刘伯温)、王阳明两人。算下来,王阳明谥号文成,在整个明朝文臣中排第六或第七,算是非常高的评价了。要知道在他的身后,还有谥号文忠的张居正(被誉为明朝中兴者)、孙承宗(亲手打造关锦防线,不愿降清自尽而死)、杨廷和(四朝元老),而三元及第担任过首辅的商略,也不过谥号“文毅”。

王阳明,个人认为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言最好的实施者!从小便显示出他的不寻常,能坚持己见而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仍然痴心未改,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界岭;下定了一个目标,知道了一个道德准则,就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实施,去完成,这不是做给谁看的,这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这是我实现理想过程当中必须过的一道坎儿,如果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了,还谈什么高远宏伟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一个个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令我身心疲惫不堪,但是我知道如果我这一刻放弃了,我的理想就又一次离我遥远了,那我从此就事一个好高骛远、浑浑噩噩的人,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我再坚持一下,成功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点,为了百姓宁可放弃自己显赫宇宙的机会,为了百姓宁可违背君王之命!“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不是“拉大旗作虎皮”举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不求闻达于朝野!只求丰年安乐业!王守仁,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而成为了伟人!“知行合一”!

本文作者:历史的开挂者(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