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秦琼、尉迟敬德为何变成门神呢?野史趣闻
门神的由来
春节时,人们贴春联迎福的同时,也要在门上贴一对门神以防止鬼祟入门。我们所贴的门神,乃是唐代的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
隋末,炀帝无道,天下大乱。617年,唐国公李渊由太原起兵南下,讨伐隋室。在兵家重镇吕州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李渊率唐兵与隋将宋老生大战月余,斩宋老生,然后势如破竹,直下长安建立大唐。另一军阀刘武周趁山西空虚,占了李渊的山西老巢。
619年冬,李世民奉父命领兵回击山西。李世民在收复了河东、平阳之后,兵至霍邑。刘武周命元帅宋金刚死守霍邑,宋金刚命偏将尉迟敬德扼守白壁关,阻止李世民北进。
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与敬德展开激战,两人多次交锋,均如蛟龙战猛虎,难分上下。李世民起爱才之心,想收服敬德。

李世民多次施恩敬德,但敬德不为所动,称只要刘武周不死,自己便不会叛变。李世民爱才心切,又一时灭不了刘武周,便想了一个办法——杀了个长相酷似刘武周的冤大头,并将首级送到敬德处。敬德误以为真,归顺了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617年在霍邑被斩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割了头的人。这两个无头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
李世民召见徐茂公求计,徐茂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是因为急于收降敬德将军,主公可派敬德将军夜守衙门,也许得以安宁。”
李世民依言,使敬德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为隋将,但其忠勇可嘉。
听说宋老生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琼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此事后来传到民间,人们纷纷在门上张贴敬德和秦琼的画像,以求妖魔鬼祟不敢入门。
从此他们两位便成了门神。
三国最倒霉的人——蔡邕
我们在品三国的时候,看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看的是关羽的至死忠诚,看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倒霉的人呢?这个倒霉的家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霉就倒霉在他的才华上体型。
蔡邕非常有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才被“群芳”所妒。有人妒出了“高血压”,有人妒出了“心脏病”,有人妒得没治了短了命,有人恼得恨不能一脚将他踩进泥坑里。

蔡邕作为议郎,曾被汉灵帝召进宫中商策。他直言不讳地斥责“帝贪,政暴,吏酷”,说了一大堆坏话。大宦官曹节听了这些话后心里特别不舒服,逼着皇帝治蔡邕一个“议害大臣”之罪,不仅下了狱,而且还要处死。
幸亏有忠臣死谏,他这才保住了颈上人头,被流放到朔方边地。
宦党曾派刺客一路追杀欲将他致死途中,但刺客却被他的忠勇之气深深打动,未忍心对他下狠手。一招不灵,宦党自然不会死心,他们又贿赂地方官员,让地方官员找个适当的机会除掉他。
好在那地方官也是个好官儿,十分羡慕他的才华,非但没有下手,反而将此事透露给他,让他多加小心处处留神。蔡邕就这样绊绊磕磕、慌慌张张、窝窝囊囊地活了一阵子。
这以后,蔡邕上书皇帝,要求写《后汉书》,皇帝便诏免他的“罪过”,令他返回原郡。可是,蔡邕在即将返乡的时候又生出了波折——当地太守、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为他饯行,他死活不买这个账,结果又被上书诬告,他被迫逃到了江南。这一逃,就是十二年。
要说“知人善任”,还得说是那个大奸臣董卓。他威逼蔡邕进宫,若不进宫就要诛灭他的九族。蔡邕为了他的九族免灾,被迫应召。可他应召不久,坏事情又来了——董卓被王允灭了九族。
董卓死后,蔡邕对董卓念念不忘,毅然当市抚尸大哭。这让妒忌他、仇视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争议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狱中了。
蔡邕真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才啊。
关羽如何变成“关帝爷”?
在历史上,真正的关羽不过是一员普通的武将,但是,这位战功平常的将军却成了备受万民敬仰的关帝爷。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解州)人氏。因杀人逃亡河北涿郡,与张飞一起投奔正在招兵买马的刘备。刘备因军功升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则为别部司马。此后,刘备在战争中屡遭挫败,关羽一度依附曹操,并因解“白马之围”被封为“汉寿亭侯”。

后来,关羽辞别曹操寻归刘备。赤壁之战后,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219年,关羽发兵攻魏,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同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身亡。后来,蜀国后主谥之为“壮缪侯”。
据传,关羽死后,屡屡显灵,保佑一方百姓,尤其是下层的弱势小民,因此受到民间的崇拜。
因战乱或生活所迫流离出来的游民在浪迹江湖过程中,会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他们特别需要关羽这样的英雄所具备的无所畏惧、重朋友、讲义气的精神。再加上关羽本人也是游民出身,所以为下层民众所认同。
到了宋代,通俗文艺兴起,说三国成为其主要话题。而其中的关羽戏成为当时“说话”的热门,并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宋元之际,评话和小说中构造出“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青龙偃月刀”、“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聚义”、“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情节,关羽的形象日渐丰满并开始定型。
民间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为了褒扬勇武、忠诚和重义精神,宋朝以后的皇帝不断加封关羽。宋徽宗先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再进为“崇宁真君”,后又封为“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宋高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公,并在洪武二十七年在南京建关公庙。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以后,关羽就成了“关帝”爷了。
到清朝,对关羽的崇拜更是登峰造极。顺治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帝封关羽为“伏魔大帝”,并于1703年亲临关公故乡解州拜灵题匾。乾隆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皇帝又多有加封题字匾。到光绪年间,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个字。
政府的推崇,在关羽崇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民间关帝崇拜之风更盛。民众把关帝视为武神、财神和正义之神。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祈求关帝保佑。
本文作者:冷知识王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