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其实是抄袭野史趣闻

众所周知,商鞅在秦孝公时推行变法,奠定了秦国霸业。为了取信于民,提高新法的权威,给变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人们知道自己言出必行,商鞅想出了一个主意:徙木立信。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意思是说,商鞅在公布法令前,现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了一根木头杆子。说:谁要把它搬到北门,赏十金。一开始人们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儿就赏十金,闹着玩儿呢吧,因此没人敢去。后来又加码:谁能搬去北门,赏五十金。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一个人真就去搬了,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下,民众知道:商君的话是有信用的。于是再推行法令人们就信服并遵守了。

但是,商鞅这个主意,不是他自己想到的,而是抄袭了吴起。吴起,与孙子齐名,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经协助魏文侯击败秦国,称霸一时。也曾经受楚悼王信任,在楚国变法。吴起的主要成就是在魏文侯时期,后来商鞅也在魏国当宾客。在吴起叱咤风云的时候,商鞅还是个毛孩子。吴起这个人非常讲信用。一次,约一个朋友来吃饭,中午请的,结果到了晚上,朋友才来。而吴起也没有吃饭,就一直等着,直到朋友来了才吃。而商鞅的徙木立信,就是抄袭吴起的。

据《韩非子》记载:吴起带兵攻打秦国,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地区,秦国特别害怕吴起。而魏文侯特别高兴,让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在两国接壤的地方,秦国有一个岗亭,对边民威胁很大。但是,一个小小的岗亭,又犯不着出动军队。于是,吴起就在郡城北门放了一根车辕,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就赏地分房。起初没人去,后来有个人抱着侥幸地心理,试着搬了一次,还真就得到了良田豪宅。过了不久,吴起又在东门放了一桶红豆,说:谁把它搬到西门,也能分地分房。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搬,搬到的人也得到了奖赏。这下,人们都信服吴起了。吴起见时机成熟,就说:明天攻打秦国的岗亭,谁能出战,不但分田分地,还能封官。老百姓纷纷擦拳磨掌,到了早上,一下就把秦国的岗亭攻了下来。

商鞅年轻的时候,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家里当侍从,其思想受吴起的影响很大。后来到秦国以后,深刻吸取吴起在魏国和楚国的思想推行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两人的变法都是在国君的强力支持下开始的。商鞅变法成功了,是因为秦孝公在位时间长,秦孝公一死,商鞅遭殃。吴起变法失败了,是因为楚悼王死得不明不白,变法仅一年就失败了,吴起被乱箭射死。但两人的变法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无限轮回(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