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设了一计,先让文官杀死武将,最后文官也自尽野史趣闻
历史人很多能人辈出,有些是忠君爱国之人,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成为投机分子。特别是在三国期间,忠与奸最分明。吕布为了自己,可以认三个干爹,对这样不忠不孝之人,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也有一些忠臣能将,至死都为了主人。比如诸葛亮、赵云等人。不过有些投机的人也很厉害,只要主子厉害,他们还算忠心,如果主子弱了,那么反心必起。这一点在魏延身上表现更为突出。

《三国演义》中,对魏延说的有点过了,认为魏延当初投降刘备,差点诸葛亮杀掉。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认为此人不可用。而刘备认为正是用人之计,还应重用降将。从此魏延便跟着刘备打天下。当时刘备手下能臣良将云集,魏延还排不上号,但魏延却在战场勇猛杀敌,得到刘备的认可。

刘备入川后,让魏延镇守关中,从此魏延成为守卫一方大将。魏延这个人不仅有勇,也有一定谋略。他让诸葛亮拨给他一万人马去攻魏,到时与诸葛亮在魏国会合,诸葛亮怎么会同意呢。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自知不是对手,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后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染上重病,他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对后事进行了交待。嘱咐杨仪如果魏延不听调遣,由他自行去。所以诸葛亮死后,马岱斩了魏延。

本来杨仪与魏延两人就不和,而且杨仪是文官,魏延是武官。杨仪也曾是刘备很欣赏的人,他最初是投靠的关羽,后来关羽派他给刘备送信,刘备与杨仪谈起国家形势来,杨仪讲的头头是道。刘备很高兴,认为杨仪是个人才。其实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杨仪也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这一点诸葛亮早已看出。
从此刘备看中一文一武的官员,慢慢就成了蜀中的高官。诸葛亮也只能用其能,而这些人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挑不出他们毛病,也无法治罪或者不用。

但诸葛亮深知,只要自己一死,杨仪与魏延必争,这就会削弱蜀汉的力量。于是诸葛亮临死前还用了一计,先保杨仪。如果不让魏延死,以魏延的资历,他酿成的祸患更大。所以不能留魏延。让杨仪杀掉魏延,一切都好说了。
后为魏延被杀后,杨仪班师回成都。他到后才知道,自己的官职比小弟蒋琬还要小。这让杨仪很不服气。就时常发牢骚,认为自己功劳仅次于诸葛亮,却没有当上大官。

随着杨仪牢骚话多了,他就不避讳了。后来费祎去看望杨仪,听到的也是杨仪满腹牢骚话。杨仪居然说出了“如果不班师,直接投靠曹魏,官也比现在做的大”。杨仪这牢骚话传到刘禅耳朵里那就不是牢骚话了,成为大逆不道的事。于是刘禅把杨仪贬为平民。

杨仪当了平民也不老实,居然还给刘禅写信,辱骂朝廷。这下就把刘禅惹急眼了,下令抓捕杨仪。杨仪这才知道惹大祸了,只好自杀。诸葛亮也够厉害的,临死前就断定杨仪与魏延是两个投机之人,很不靠谱。一年内这两人都被杀了。杨仪和魏延都没想到诸葛亮这一计谋。不过从另一种角度看,魏延的死对蜀汉是一个损失。
其实如果杨仪心眼与城府再深点,让他干啥就干啥,少发牢骚,或许他就不会招灾。但性格决定了命运。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更多精彩历史,请关注【泥腿看客】。
本文作者:泥腿看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