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实亡于万历!从万历身上看到封建官僚体制的必败无疑野史趣闻
明朝大家都有所了解,尤其最近有关明朝的段子文章愈多。那相信“明亡实亡于万历”这句话朋友们都听过了,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呢?

万历帝九岁便登基了,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直到他五十七岁逝世才告一段落。虽然他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但是纵观历史还是有很多皇帝可以和他一较高下的,不过只有万历一个做到了坚持不上朝!
万历皇帝足足有三十年没有上朝,但是他又不同于历史上那些亡国暴君或者是治国昏君。他没有荒淫无道,整日沉迷酒色,对大明王朝和我中华大地万历还是关心着的。

根据他的生平,小编认为是因为他已经早早看穿了一切,对于腐朽的封建王朝丧失了信心才导致了这一切。而九岁登基,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古代,大臣和民众是不会在乎他们的皇帝只有九岁的,哪怕再小也一样可以登基为帝。但是说实话,一个九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呢?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时候,就敢把千万里江山交付于他。三观还没有完全树立的时候就把举国上下的三观都交给他匡正。这合适吗?

但是古人们是不会理会这么许多的,即便只有九岁,依旧要履行皇帝的职责、遵守传统的制度。万历从小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皇帝。从始至终,所有人都是这么告诉他的。
一个九岁的孩子,每天必须早起,参加各种各样不明觉厉的会议,见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人物,批示一张张看不懂字更看不懂意思的奏折。除了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儿他做,一个未来皇帝要做的事儿也没有落下。他每天在这些事儿之外还需要学四书五经、礼义廉耻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呢?
正是因为他还小,所以他的身边自然不能少了辅佐他的各种大臣,其中还有他的亲妈慈圣皇太后。不管是一代名相张居正还是作为母亲的慈圣皇太后,所有人对他的帮助和指导,都不是出于爱和关怀,而仅仅是对皇帝这一身份他们所要负的责任罢了。

的确,在严格的要求之下,万历也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帝王,更是一个出色的孩子。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他抹去所有天性,失去所有选择权的条件下换来的。所以这样一个帝王看似出色,实则并没有任何的主见和自己的思想。
这一切,都从名相张居正去世之后改变了。

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认可,万历也不例外。张居正去世之后他希望能够让他的江山从张居正的影响中走出来,希望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有经世之才。明朝的衰败也就由此开始了。
万历靠着自己下达的第一条命令就是重新丈量他脚下的土地。结果这条命令下达之后,造成的最大影响居然是“反张派”对张居正一派人的诋毁和污蔑。由此,万历才看明白什么叫做政治,现实彻底打败了他的理想。他的消极开始了,明朝的未来也从这里开始做出了改变!

张居正一事,是开始。那给万历最重一巴掌的就是立储一事儿,万历想要立自己的爱妃之子为太子,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所有人都把祖宗规矩搬出来,拿大明江山做胁迫,以道德礼仪为基准来反对他。这样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就这样僵持了接近十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以万历皇帝的失败告终。
万历放弃立储这件事儿的同时,也放下了他对帝王权利的最后幻想。

贵为天子,行动连自由都没有。法律纲常,祖宗遗训无一不在限制着他的活动。正是意气风华之时,一心经世济民可惜却在政治上举步维艰,没有个性没有自由,有的仅仅只是所谓的道德伦常。
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上至九五之尊,下到庶民百姓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脱这个牢笼。

何为官僚体制?就是道德代替了法律,所有人的行动都是依靠着简单粗浅的所谓的伦理纲常却又没有准确的原则和基本的底线来限制。这样的社会,人的自由和个性受到限制,那社会的发展又怎么可能不被限制呢?
(本文由那点生活事儿原创,欢迎关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作者:那点生活事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