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居正(4)神童张居正野史趣闻

2018-11-05 15:30:56

从古到今,中国的父母,往往会提前为子女规划好人生计划,然后教导和督促子女去按部就班地履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成功,同时也肩负着家族振兴使命。

嘉靖四年(1525年),当荆州城中婴儿张白圭出生时,他的曾祖父——结巴善人张诚,他的祖父——辽王府侍卫张镇,还有他的父亲——千年秀才张文明,这时候都健在。小小的张白圭,将面临怎样浓厚的家族希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让他们开心的是,张居正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聪明伶俐。

张文明考了二十多年举人都没考上,堪称悲剧,但那时候,这处悲剧才刚开始,张文明还不知道自己在未来会失败那么多次。此刻的张文明年方二十二岁,刚刚开始漫长的科举之路,还在意气风发,自以为数年之间,举人手到擒来。刻苦攻书的间隙,他常常拿着一本唐诗,在几个月大的儿子面前吟诵。

根据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张文明这种举动相当科学。因为幼儿学习语言乃至形成思维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在两三岁之前。而对于广大农家子弟来说,他们很难在这个年龄阶段得到熏陶。幸运的是张白圭有个秀才爹,更幸运的是,张白圭本身就天资过人。于是,一岁多的时候,张白圭就已经会说话了。

说话还不稀奇,他还能识字!张白圭二岁的时候,有一天乳母带着他到堂叔父张龙湫家中去玩。张龙湫也正在刻苦准备科考,恰好读到《孟子》。看见堂侄儿在身边晃悠,张龙湫便半开玩笑地对张白圭说:“小家伙,听说你很聪明啊,诺,你看这书上的‘王曰’两个字,认得不?要能认得了,才是真聪明呢。”

过了几天,张龙湫读书的时候,乳母又带着张白圭来玩。张龙湫就把小白圭抱到膝盖上,翻开《孟子》,问他:“前几天给你说的,‘王曰’两个字,认得了么?”结果张白圭竟真的在书上指出了“王曰”两个字!要知道,那会儿张白圭只有两岁啊!堂叔惊得目瞪口呆。张白圭“神童”的名声,也渐渐传扬开来。

等到了五岁的时候,张家把白圭送进私塾,正式开始系统教育。那会儿的私塾教育,无非是让学生齐读教材——先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然后是《大学》《论语》等儒学经典。读熟之后,也就记得了汉字的句式和写法,然后再学习对句作诗,培养基本的古汉语功底。

(如皋的明代私塾)

张白圭如鱼得水,继续展现着他非同一般的天赋。别的学生要几个月才能掌握的知识,他连一个月都要不到就能熟悉。所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在他是毫不夸张的描绘。写文章也是行云流水,下笔千言。到十岁的时候,张白圭已经能够通晓“六经”的大义。直到有一天,教书先生对张文明说:“把你家白圭带走吧。我现在已经没什么可以教给他的了。”

于是,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张文明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去参加江陵府“秀才”(生员)的考试。

科举时代,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乃是读书人进阶的四个环节。

现在一些中学老师讲课,说童生等于小学生,秀才是中学生,举人是大学生,进士是研究生。这种类比未免有些不伦不类。

要知道,明朝的秀才,统一在官办学校读书,不仅可以享受官府的皇粮,在地方上也算个人物,那威风可比今日的大学生、博士生强多了。一般读书人,能考上秀才,就算个正牌“知识分子”。

像《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四十多岁中了秀才,就让岳父胡屠夫刮目相看;《孔乙己》里的孔乙己,一辈子“连半个秀才都考不上”,就只能沦为市井嘲笑的对象。

相比之下,张白圭的父亲张文明在二十岁中秀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这时的张白圭,虚岁十二,也就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他的这次初战,结果会如何呢?

图:明代科举示意图

本文作者:天外村药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