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人是谁?野史趣闻
.jpg)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雷晓凡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张勋复辟,许多历史事件中均能看到康南海活跃的身影。而当时中国大地上还有一位重要学者与康有为齐名,在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后人将这两位并称为“南康北刘”,下文我们对与这位同样显赫的人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刘光蕡
刘光蕡(1843-1903),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人。刘光蕡幼年时期家长便撒手人寰,为了维持生计,据说刘光蕡白天到街上卖饼,晚上为人家推磨,以此来赚取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但贫困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阻碍刘光蕡的求学之路,他四处搜寻书籍,天资聪颖,后天勤奋,为后来的学术之路铺垫了基础。刘光蕡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研究精深,还对算学、天文等方面颇有造诣,可谓是晚清时期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学者。咸丰七年(1857)刘光蕡入乡塾读书。1865年应童子试获第一名。1875应恩科,考中举人。但后来入京参加会试没有考中,于是再不参加科举。

日本浮世绘中的甲午战争
此后刘光蕡做家塾教授达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清朝野震动。北京发生了读书人自发的“公车上书”,之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后人常常将目光聚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身上,但实际上当时全国各地都有维新运动风起云涌。刘光蕡在讲求学术之余,一直关心着将学问运用到现实,对社会改良报以极大的热情。刘光蕡不仅仅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理论家,而是从教育入手,对传统的书院进行了改良。在课程设置上,刘光蕡抛弃了过去以儒家经典独大的局面,注重英文、算术等。因为刘光蕡的改革,崇实书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早学习外语和传授西方科技知识的学校。除了学校里的作为,刘光蕡还支持工业近代化,并奔走创建了陕西保富机器织布局。

刘光蕡之墓
1898年底,因刘光蕡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且在教育方面的改革过于“激进”,被迫辞去长期讲学的基地味经书院及崇实书院山长之职。1902,陕甘总督崧蕃特别邀请刘光蒉赴甘肃大学堂任总教习,刘光蕡欣然前往,次年由于积劳成疾病故于兰州,享年61岁。刘光蕡一生热爱讲授教学,其学生中不乏优异之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大公报》主持者张季鸾均曾受教于刘光蕡。
参考资料:
武占江:《刘光蕡评传》
徐世昌:《清儒学案》
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阳市志》
.jpg)
华 兴 春 秋
.jpg)
.jpg)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一舟 杨培超
本文作者:季我努学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