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蒙元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色野史趣闻
8月31日,由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伊金霍洛旗旅游局主办,伊金霍洛旗文化局、伊金霍洛旗体育局、伊金霍洛旗旅投集团、劲旅集团承办,荟萃文旅云平台协办的2018天骄盛会暨中国(鄂尔多斯)全域旅游峰会在伊金霍洛旗大剧院隆重举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张帆发表了主题为《蒙元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色》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主办方给我出的题目是让我讲讲蒙元文化,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的一段发展历史,年头不算太短,有很多业绩,但是元朝我们一般了解的比较少。我在这里强调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蒙元文化不等同于蒙古族文化,蒙元文化地域范围,也不以蒙古族地区为限,范围是很大。
第二个要点,蒙元统治并未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汉文化的固有发展趋势。这些不变的部分属于蒙元文化范畴,但并非其特色所在。
第三个要点,蒙元文化的特色,主要在于这一时期蒙古族文化及其与其他文化互相交融的部分。
具体来说,我想讲四个问题。

首先,我们讲讲《元朝秘史》。这本书是蒙古帝国自己书写的一部记载本民族起源与发展历史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游牧民族自己写自己的著作。我们以前的史书都是由别人来写的,比如说司马迁写的《史记》。
但是到蒙古族崛起之后,自己写自己的历史,非常了不起,非常值得重视。这本书为什么称之为史诗特色的史著呢?因为它带有文学性,以及用了大量的排比。但是史诗不少民族都有,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史诗并没有特别值得说的。但是《元朝秘史》是一部史学著作,不是由很多虚构或者神话故事组成,它真的是一部历书典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到成吉思汗出生以及统一,这是很了不起的。
这本典籍带有史诗特色,文学性很强,描写的很生动、细节很有感染力。后来在蒙古族历史发展当中,到了明清时代写了很多著作,但是那些著作都无法超过《元朝秘史》,尤其是可读性、感染力和深入的描写方面,我觉得超越不了这本书。
而且这本书又很奇怪,我们今天看到的呈现方式是用汉字呈现的,而不是用蒙文呈现的,因为之前的原著已经失传了。

其次,我们讲讲八思巴字。八思巴字是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造出的一套新字,用这套新字拼写蒙古语,这套字母大概有40多个拼音,不光要拼蒙语,还要拼汉语、维吾尔语。因为元朝之前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好多文化可以用一套字可以拼出来,可以互相交流。
所以,八思巴字在元朝时,重要的国家文件都要用八思巴字撰写,我们穿越回元朝,可以看到政府的牌匾都是用八思巴字,它的设想就是可以译写一切文字。当时著名的汉代文人、画家也有对八思巴字有评论,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不过现在只有少数专家可以辨识与使用八思巴字,一般人不了解也不使用。为什么呢?虽然八思巴字的设想很好,但是真的要用一套拼音字母拼写多种语言是很难的,因为各个民族的发音不一样。这个问题比较难解决,19世纪有人开始创造世界语,20世纪时候有人推广,希望全世界都用这样的方法,现在也碰到困难,与当时的八思巴字是一样的。

再次,我们讲讲蒙汉语言交融的产物:硬译公牍文体。元朝时候的大臣,高层会议讨论问题,形成一个蒙文文件下发,但是给老百姓看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汉文,要不然老百姓看不懂。但是翻译很难,元朝的作法就是把蒙文用简单的表示方式,变成汉语。
老百姓刚开始可以看懂,这样可以保证文件快速传达,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元朝政府最高层会议,以皇帝名义下发的文件,都是这样的。例如,这是公元1302元皇帝颁发的文件,强调寺院的保护,因为皇帝信佛,不准其他人侵占、借用寺院财产,要好好弘扬佛法。有这样的文件之后,有人想干坏事,也吃不了兜着走。我们加了标点分段,如果不加标点、不分段的话,现在没有人可以看懂。后来因为蒙古退出草原,就不用这样的文字来表达了,只有我们搞研究的人才用。
刚才讲的这些,都是狭义文化范围内的东西。因为我自己是研究元朝的,我最近几年参加教育部高中课本编写,希望把这些东西写到高中课本里面。因为中国历史不仅仅是汉代历史,也是多民族的历史。

最后,我们讲讲关于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刚才讲的都是精神层面,但是在人类各种经济文化方面,有大量的文化特色,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蒙元的军事特色,打了很多仗,蒙元时期的作战,极大程度上借鉴了草原文化,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重要活动除了放牧就是打猎,从单打独斗打猎,发展到围猎,效率高很多倍的。
围猎的话,我们看到很多记载,大部落围猎,几万人布一个包围圈,几个月才可以把包围圈围起来。这对管理文化是很强的训练,要不围猎的话,蒙元文化不可能那么强,要分配任务、指定具体负责人,按照计划行动、按照指挥行动到达指定地点、统一行动,还要服从指挥。最后既保证人人都得到收获,又要多劳多得。如果没有围猎,游牧民族不会像今天那么强大。
其实很简单,如果遇到战争,对于敌人我这样打很顺理成章,用围猎的打法来打仗,很多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但是蒙元把这些东西放大了,放大到对方不是一个小部落,对方是一个国家,把战术层面的东西上升到战略层面。

蒙元时期打仗有一个特点,少数人包围多数人,完全颠覆了汉族传统的军事文化理念。蒙古族的包围圈一旦形成,很难就从里面出去。1231年,蒙古三路攻金,一方面从正面进攻,从黄河已北往黄河以南打,后来又派出一个军队从西边打,从背后包围,金朝陷入死地。不过并不都是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蒙古后来打南宋,也是同样的思路,先从四川打起,再到云南,准备从云南绕回来,圈子绕太大了,耗费的成本太高,而且没有打到南宋的中心地带,打到南方之后,天气比较热,骑兵无法适应。最后蒙古还是采取正面进攻,才把南宋打败。
再讲一个案例,蒙古打越南怎么打呢?因为越南一边是海,一边是山,政府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上。蒙古正面进攻,南面派海军坐船双面夹击,后面越南人躲起来,耗到最后蒙古才撤兵。

这样的打法很有特点,无论怎样,围猎精神的支持,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以前打小包围战很多,蒙元结束之后,这样打仗的就很少了。我知道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朝蒙古瓦剌,从大同进攻明朝,明朝皇帝御驾亲征,带着10万部队,结果被蒙古部队两三万部队围住了,全部消灭,把明朝皇帝都被抓住了。
我觉得蒙元文化内涵很丰富,要找到特点后再关注蒙古族,希望大家对蒙元时期多一些了解。
本文作者:劲旅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