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说野史趣闻

2018-11-05 10:34:44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年幼的时候是一个家贫穷小子的出身,穷到没有钱吃饭只好去当了和尚,多少朱元璋的传说呢?跟着小编史人讲古一起来了解吧。

1、牛口葬遗骸,牛口出和尚说到祖坟往往要从祖先们说起的,那么事情的起因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元璋之祖父,惯水性,经常潜入深潭捕鱼,浮沉自如,技术超人,故人称之为下得海。一次,下至潭底捕鱼出来,正遇见刘仙师觅龙至潭畔,见直龙结在潭底,因不谙水性,无法下潭猎龙,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招呼其登岸,并问姓名,下得海则以绰号告知,刘仙师听闻欣喜万状,即与下得海商量,约定某日各携骸至此,共迁深潭龙穴。到了良辰吉日,二人携骸至潭畔,刘仙师告以潭底某处为西犀牛下海形,某时某刻会开口,嘱其携骸下去,待其开口时,将骸投入牛口内,牛口即合拢。下得海因携祖骸,但穷到没有布来包裹,临时见田中有青菜,乃取菜叶包之,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西东方向,俨然石牛。张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见菜包,立即抢之,玉石下得海之亲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石牛见到包后,口唇合拢,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之祖骸投入牛口。然后上岸把实情告知,仙师知道此情,但也无奈,只好将骸分成二包,嘱咐分挂鱼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返报刘仙师,刘仙师即祝曰:“左角为臣相,右角出臣相,牛口出和尚。”下得海听到牛口出和尚一语,当下愤慨不已,想要上前揍打,刘仙师见此景,迫不得已即开口曰:“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下得海听到天子便不再生气了,恭敬谢恩而回。后人刘伯温做了丞相。

2、平底起坟,龙脉之上徐祯卿所著《翦胜野闻》中记载,“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史。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意思是这样的: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这段记载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就是说朱元璋放下扁担的”土裂尸陷“的地方正好处于龙脉之上。因为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结果”平地起坟“,朱家子孙有了帝王命,从此风流三百年之后,帝王之气不存,龙脉受伤之故。

3、坐了南京坐北京《明史·太祖本纪》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他们是一路逃荒到此地,就是埋也无葬身之地,当地一位乡绅刘继祖看他实在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说:“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就把他祖上骨骸埋在村南的海滩上吧。”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端详了一会儿墓地,对人们说:“啊!帝王之墓,帝王之墓!”这话传到了刘继祖耳朵里,他坐卧不安,心里一万个不舒服,不行,我得把墓地夺过来。于是,他找了几个人偷偷的将朱家坟扒开,把尸骨棺木一块运到村北的山坡前草草埋掉了,突然间风雨交加,这几个人还没埋好就跑回家了,第二天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棺木。过了一段时间,那位风水先生又路经此地,对着墓地左看右看,对大家说:“你们这儿要出大贵人了,村南有一个帝王墓,这村北又有一个帝王坟。”这时,有人偷偷的告诉他,这座坟就是从村南那座帝王坟里扒过来的。“啊,这就对了,我想怎么能有两个帝王坟呢?这一挪更好,凤阳陵,凤阳陵,坐了南京坐北京。”可见,朱元璋父母那块风水宝地不是巧遇,而是上天送给朱家的,尽管如此,朱元璋称帝后也不忘恩人,虽然刘继祖已死,仍给他当了官,追封“义惠候”以表感激。

4、树枝上的风水宝地朱元璋祖父一日外出放牛,见两个风水先生远远走来,在离其不远处停下,师傅对徒弟说:“此处穴气很盛,如葬下祖先其后代必出皇帝。”“师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徒弟问,“你要不信的话,去折一树枝插在这里,过十天后一定会生根发芽。”徒弟于是折了一根树枝插在上面,这时两人才注意到朱元璋祖父就在身边,想起了天机不可泄露,就装着问路,朱元璋祖父指着自己的耳朵表示自己是个聋子。于是师徒两人放心走了,朱元璋祖父天天观察这颗树枝,果然过了几天真的生根发芽了,于是在第九天换了根枯枝插在上面,师徒两人看见树枝枯了就叹息着走了,后来朱元璋祖父死后就葬在这里,其后代朱元璋当了皇帝。

5、护国神庙繁昌小磕山北麓有座庙宇,名为“护国庵”。寺很大,信男信女往来不绝。说来这寺庙还与明太祖有段渊缘关系呢!元顺帝至正十五年春,朱元璋转战宣州、徽州、集庆(今南京)一带,同年六月攻太平(今当涂)、克采石。朱元璋夫人马氏率领部将首领的妻子们在江北岸和阳(今和县一带),由于朱元璋忙于战事无暇顾及马氏。但是,元兵又迅速反扑过来,准备扼江断渡,马氏当机立断,未等朱元璋下令,就渡江往太平,元兵赶来后,望江而叹。当时马氏有孕在身,但仍率领他们风尘仆仆,赶往繁昌,在陈迪家,生了皇太子朱标。据老辈传说,那年朱元璋得知皇太子出生,乃简装而行,奔赴繁昌陈迪家(陈迪:字景道,明代宣城人,洪武中由荐举授宁国府学训导,擢翰林编修,建文初官至礼部尚书。靖难师入,被执,不屈而死。崇祯末,追谥忠烈。)。这时,元兵得信追踪而来,朱元璋由县南门逃出城畿,过五里墩,越大磕山,至小磕山北麓,看到荒野之中有座破庙,荒废无僧,佛门敞开,蛛网密布。朱元璋撞破蛛网,匆匆躲进破庙,奇怪的是,那被撞破的蛛网,很快又织成原来的形状,一个完整的八卦形的大蛛网遮住了庙门。元兵赶到庙前,看到蛛网完好,断言无人入庙,便扬鞭催马,撇庙而去,朱元璋也得虎口脱险。以后,朱元璋经过十余年的征战,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当了洪武皇帝。一天他想到破庙脱险的事,于是拨银修庙,并赐名为“护国庵”。自那以后,护国庵庙宇辉煌,僧尼云集,香火也异常旺盛。护国庵坐落于今新港镇小磕山之北麓 ,历遭兵,解放后庙宇尚余八间,十年动乱被毁,现荡然无存。

6、血洗浏阳湖南浏阳有很多关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说和遗迹,有传其曾在金刚石霜寺当过和尚的,有说其在大围山斩断龙脉的,还有人他曾血洗了湖。那么,事实如何呢?关于朱元璋血洗浏阳有多个版本:一是朱元璋为了报复浏阳人支持陈有谅,下令血洗浏阳。二是刘伯温看天象说浏阳三百年后将要出天子,朱元璋为保其万世江山,遂开杀戒,诛灭全城;三是传说当年老朱在浏阳行乞,由于偷了人的红薯,被人暴打,发誓当皇帝血洗浏阳;四是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他的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向他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进京。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另一说为“街杀”误传为“皆杀”)。朱元璋血洗浏阳的说法在浏阳以外的地方流传甚广,在本地却很少听说。当有人问浏阳人是否相信“朱元璋血洗浏阳”时,相信的人的理由大都是“应该有吧,不然怎么解释浏阳人都是从江西、广东迁过来的?浏阳“十里不同音”就是明证。而且,浏阳人在外地常常被问及有关江西问题,起因往往是浏阳的方言。

7.朱元璋画像被丑化据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长得很丑,马脸猪嘴 脸上还有36颗红麻子。这倒不要紧,麻烦在于他还想要一张 满意的画像为了流传后,但是找了很多的知名画师来画都不如意,而那些画师也因为朱元璋的不满意而被处死。并不是画师技术不行,而是朱元璋实在是长得太难看了一张像没画成,先杀了好多画家。有一家兄弟三个,都是画家,朱元璋派人把他们叫来。老大先画,他画的很认真,一丝不苟,画成了个一模一样的朱元璋,一点也没有走样,像极了。朱元璋一看,让人把老大杀了。第二天朱元璋又命人去请了画家的次子去为他画画像。老二有了前车之鉴后不敢再犯和自己大哥同样的错,在原本老大的基础上又做了些改动。但是朱元璋依然对这张画不满意,于是又让人将老二拉出杀了。老三正发愁,不知道该怎么画,外面进来一个人问他是想死还是想活。听了这画老三赶快请这个人指点迷津。这人说你两个哥哥画的太像了,必死无疑。皇帝要的是好不是真你明白了吗?老三还是不明白。于是陌生人告诉老三朱元璋这辈子最为敬重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老三听后突然醒悟连忙拜谢。这人说让老三画完假像回来,在悄悄地为他画张朱元璋的真像,老三也答应了。次日朱元璋又召老三前去为其画画像。老三经过后仔细的看着朱元璋的样子装模作样的画起来,最后画出了看上去又象唐太宗,又象宋太祖的画像,朱元璋看后,十分满意连声说:‘‘像,像,画的真像啊!’’大臣们也跟着胡扯说:‘‘像!太像了!简直和圣上一模一样!画的英明神武,气宇轩昂!’’老三画的这张像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明孝陵陈列的就是老三画的,老三替救命恩人画的那张是朱元璋的真像,也流传下来了。

8、朱元璋把父亲尸体扔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早期很穷,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总之是吃饭都吃不上了,后来他的父亲朱五四被饿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作为儿子,自然要负责给父亲办丧事,但太穷了没钱,朱元璋只要用草席把父亲的遗体简单包扎一下,准备扛到山上挖个坑埋了。朱元璋扛着父亲的遗体,一路走着天气突然就变色了,忽然间电闪雷鸣起来,跟着马上就下起暴雨来了,而是特大型的暴雨,很快山间就有泥石流滑坡,朱元璋一个人扛着一幅尸体行走在山间,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朱元璋思想来想,觉得暂时先退回山下,等暴雨过后再上来找地方把父亲埋了,下山时自然不能再带着父亲尸身,于是就把父亲遗体放下,刚放下不久山顶了冲下来一股洪水,朱元璋没命的奔逃而去,幸亏他跑得快,没有被洪水冲走。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直到第三天大雨才停,这时朱元璋立马沿路返回,希望还能找到父亲的遗体,不料正如他心里所担心的,父亲的遗体不见了,朱元璋在附近找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父亲的遗体被大雨冲入一条很深的山沟沟里了,山涧太深,人无法下去,朱元璋嚎啕大哭一阵,无奈之下只好回家了。朱元璋就这样,把父亲掩埋在山沟沟里,确切的是说不小心被他扔如山沟沟里的,但这又有什么法子呢?后来朱元璋造反,一路势如破竹,打败陈友谅,击溃张士诚,打到元朝的大都,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这跟他父亲的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刘伯温说起。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打天下时,刘伯温作为他的军事,为他出谋划策提供不少好主意,可以说朱元璋最终的胜利离不开刘伯温的辅佐,而刘伯温不仅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术士兼风水学家,朱元璋建国后让刘伯温帮他重新找个墓地,希望把祖坟迁移,这时朱元璋自然跟他说了早年掩埋父亲遗体的事情。不料刘伯温去朱四五的掩埋地看过后,回来对朱元璋说:“怪不得您能做皇帝,原来圣上的父亲葬在龙窝里呀,您当年把太上皇的遗体扔如山沟沟,真是扔得好呀!”原来刘伯温根据当地的风水学考量,发现朱元璋无意间把父亲埋在了一个风水宝地。

9、朱元璋杀死沈万三说沈万三是首富,这一点相信大家不会有异议。民间传说他家有个聚宝盆,有取之不尽的金子。那毕竟是个传说,当不得真。沈万三能发家,靠的是经商。经商为他积累了第一桶金。而他能成为首富,则是因为他能蕃。所谓通蕃,指的是做出口贸易。沈万三到底有多少钱,看看江南的周庄和南京的城墙就可知一斑。周庄现在是著名的景点,当初是沈万三的根据地。为了防匪,他把整个周庄修得如铁桶一般牢固,银子自是花了不少。当然,和修建三分之一的城墙相比,这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那点儿钱只能叫毛毛雨了。过去建城墙,堪比现在修高速公路,简直是用银子一层一层往上撂。如果你到过南京,看看老城墙的高度和长度,再想想过去没有机械,全靠人力一点一点干,就不会不惊叹于沈万三的富有了。据《明史》记载,沈万三帮朱元璋修城墙后,为了讨好这个乞丐皇帝,提出要劳军。所谓劳军,就是给部队捐款, 给士兵发钱买东西改善生活。这跟现在的逢年过节到部队慰问可不是一回事。朱元璋有多少军队呢?建国时大概有70万左右。这个数字丝毫不夸张,因为《明史》记载,明军打到朝鲜家门口时,驻守就有40万。这还只是东北地区的驻军,如果算全国的,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军队是国家机器,是皇帝的私人武装,自然由皇帝养着,听皇帝的话,叫灭谁就灭谁。你沈万三一个商人,钱多得花不出去了,居然想劳军,是想收买军心吗?因此,朱元璋大怒,将他发配到云南。据说,沈万三死在了云南。这就是有关沈万三的故事,《明史》里有多处提到沈万三,相信很多人都相信事情就是这样的。

10、朱元璋因为行乞被狗咬,杀光山东人元末时期,朱元璋穷困潦倒,一路要饭来到山东境内。在临清一带沿门乞讨,不但没有得到施舍,反而被一家有钱员外放出恶犬给咬伤,于绝境中的朱元璋病饿途中,被一个也是安徽籍的叫花子所收留,以一顿“珍珠翡翠白玉汤”救活了他的性命。吃饱之后的朱元璋想起他在山东的遭遇,对天发下了毒誓:“如有朝一日掌管天下,定将山东人斩尽杀绝。”后来,朱元璋成事,并未忘记当年所下的毒誓,于元末明初,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三十万大军由直隶进入山东后,打开杀戒,连续杀戮十年,使山东境内除孔、孟、姜三大姓幸免之外,几乎已尽数杀绝,杀戮多大数十万之众。

11、朱元璋踹翻佛像被师傅逐出山门要饭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因为家里穷,加上战乱纷纷,没办法,就去了寺庙当和尚。这一年,朱元璋17岁,17岁的孩子,还是很天真的,也很单纯,做事情是不会多想的。在寺庙里面,朱元璋是坐着扫地的工作,烧饭,洗衣服之类的活,也都是他做,可想而知,朱元璋心里肯定不怎么痛快。忽然有一天,他跟往日一样,也在扫地,但是呢,一不小心,被佛像给绊倒了。朱元璋气的不行,不说骂娘,直接用脚踢佛像,不仅如此, 还狠狠踹了两脚。但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他被人法师的老婆看到了,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法师高彬。高彬一想,朱元璋,你这么做,还了得?对佛祖不敬,岂有此理。直接是让朱元璋拿着破碗,拿着筷子,你给我滚出去要饭去吧。就这样,朱元璋开始了自己在淮西之地讨饭的生活。

12、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与翡翠白玉汤结下了不解之缘。众所周知,年少时的朱元璋,家境贫寒,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然而家乡闹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后来被一位好心的老婆婆救起,老婆婆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与一碗剩粥煮在一起,救了朱元璋的性命,朱元璋从苦中求乐的老婆婆那里得到了这道菜——“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当上了皇帝,想念起老婆婆那碗 “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御厨不知这道菜是何物,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煮成汤献上,朱元璋品尝后,觉得味道不对,一气之下便把御厨杀了,朱元璋又让人找来一位他家乡的厨师去做。这位厨师很聪明,他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将此菜献上之后,朱元璋很满意,下令重赏那位厨师。那厨师得赏钱后,便告病回家了,并且把这道朱皇帝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父老。

本文作者:大圣侃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