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夺皇位之谜野史趣闻
朱棣为何能够从自己侄子手中成功夺取皇位? 首先我们要分析当时的大环境。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费劲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肯定要由朱家子孙来继承,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说到朱棣为什么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其他地方为什么那么容易臣服?我们就要仔细的分析朱棣这位人物。朱棣拥有军事才能,朱元璋也非常欣赏他的这一才能。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他出生那年,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后来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喜欢打仗,智谋双全,懂得作战的谋略,可谓一代“战神”。按常理分析,朱元璋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为什么不考虑把皇位传给朱棣呢?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也认为朱棣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太宗实录》曾记载,朱元璋当时欲立燕王朱棣为皇太子,而遭到众臣反对。翰林学士刘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长,可继承矣”碍于宗教礼法,朱元璋不得不放弃立燕王为太子的想法。所以,朱棣后来能够从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也是有一定的渊源,朱棣本身所具备的才能和品质确实比建文帝更适合当皇帝。相比下建文帝显得仁柔,文弱,具有书生气息。自古以来,称王称帝之人,都不拘小节,心胸豪迈,义薄云天,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建文帝在这些方面确实要稍逊朱棣。而且,朱棣运气很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和尚姚广孝辅佐他。自古成大事者,身边总要有出谋划策的谋士,姚广孝虽然是一名和尚,但他喜欢读兵书,热衷谋略,而且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如此有才华之人遇到燕王,肯定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所以姚和尚尽心尽力的辅佐燕王,替他出谋划策,招兵买马。朱棣起兵之前,姚广孝还仔细的为他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给燕王吃了一颗定心丸。由此可见,燕王夺取南京就能称帝,是具备了诸多条件的。 再者,建文帝登基之后,听取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朱允炆刚登上皇位,就迫不急的待的想通过削藩来巩固统治,齐泰、黄子澄二人商量好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刚登基的建文帝不知贸然削藩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他从燕王的弟弟周王下手,这一行为更加刺激了燕王起兵造反的决心。朱棣为了给自己的起兵正名,在北平誓师起兵,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燕王还十分激动的对士兵说:自己起义是被逼无奈,建文帝任信奸臣,进行削藩,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与这些奸恶之臣不共戴天,必定奉行天命讨伐,安抚我大明王朝社稷。燕王的这一番话不仅为自己起兵正名,还鼓舞了士气。燕王起兵之后,三天便稳定了北平城中的局面,而且招降了北平的官员,借助他们安抚了北平的民心。
综上以上的分析,朱棣最后能够从他侄儿手中夺取皇位,是有历史的根源,并非空穴来风,而且朱棣本人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身边又有出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这也为他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加上他本就是皇子,父死子继也不为过。所以,朱棣当皇帝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只是他夺取自己亲侄儿的皇位,违背了人们心中的道德伦理。但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结合当时的环境,切不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妄下断语。
以上内容仅是本人在参考相关资料后,分析得出,带有个人的主观性,不代表历史的真相。若有文中错误和不得体的表达,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在此感激不尽
本文作者:桂林学子(今日头条)